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勅~姓女寶寶名字大全,以及聶姓女寶寶名字大全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正所謂“人稟七情,應(yīng)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古人很喜歡詠物,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不僅“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所以用這樣的詩句來為孩子起名最合適不過了,既有物的外在美,也有物的內(nèi)在品質(zhì)。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guī)硪恍┰佄镌娭腥悍茧y逐的女孩名,希望大家喜歡!
如故
如故,出自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零落塵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如故及時初心不改,也是一見如故,所以給女孩起名“如故”非常具有詩意,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尤其是與梅姓搭配,當(dāng)年梅花,今如故。
重錦
重錦,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重字入名可以讀作“chóng”,有連綿不絕的意思,而錦字是精美的紡織品,也用來比喻美好的事物,所以給女孩起名“重錦”寓意著生活富足,而且會給人一種大家閨秀的感覺,這個與杜姓、花姓等搭配最為動聽。
離離
離離,出自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離離就是青草茂盛的樣子,所以給女孩起名“離離”蘊藏了父母的期許,希望孩子可以茁壯的成長,同時疊字又為這個名字增添了幾分可愛的氣質(zhì),聽著就非常吸引人,這個名字與鐘姓、劉姓等搭配非常好聽。
天歌
天歌,出自駱賓王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天歌就是對著天空放聲歌唱,也可以解釋為天籟之音,所以給女孩起名“天歌”可愛又不會俗氣,反而還會賦予孩子自然文藝的氣質(zhì),這樣女孩很難不受歡迎,如果能搭配向姓就更加完美了。
淺碧
淺碧,出自李清照的《鷓鴣天·桂花》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淺碧就是淺綠色,一種非常清新自然的顏色,所以給女孩起名“淺碧”可以賦予女孩清新不綠茶的氣質(zhì),這種女孩看著就很賞心悅目,這個名字適合搭配何姓、葉姓等。
凌云
凌云,出自杜荀鶴的《小松》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凌云就是高聳如云,可以凌駕于云彩之上,所以給女孩起名“凌云”可以賦予女孩巾幗不讓須眉的氣質(zhì),聽名字就非常的英姿颯爽,與沈姓搭配最為合適。
南枝
南枝,出自李清照的《臨江仙·梅》夜來清夢好,應(yīng)是發(fā)南枝。南枝就是向陽的梅枝,有著向陽而生的意味,所以給女孩起名“南枝”可以賦予孩子積極樂觀的性格,與葉姓搭配更是文藝非凡。
雪晴
雪晴,出自鄭燮的《山中雪后》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雪晴就是雪后初晴,在大雪洗禮后的第一個晴天,天高云淡,陽光亮眼卻透著冷意,所以給女孩起名“晴雪”清冷不失溫柔,聽著就非常迷人,這個名字適合與傅姓、韓姓等進行搭配。
夏淑琴在“哭墻”前思念逝去的親人。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崔曉 攝
參加“燭光祭”的夏淑琴。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崔曉 攝
葛道榮參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崔曉 攝
常志強全家福。 紀(jì)念館供圖
熊淑蘭。 紀(jì)念館供圖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江瑜 余夢迪
1937年12月13日,人類歷史上至暗一天。從這一天起,侵華日軍侵入南京城,對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進行長達40多天的搶劫、殺戮、奸淫,超過30萬同胞慘死屠刀之下。那個漫長的冬天,是這座城市記憶里最深最疼的傷疤。
真相絕不能否認!歷史絕不容置疑!
僥幸從屠戮中活下來的人們,成為歷史的證人。85年過去了,很多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已經(jīng)離開了我們,目前在世在冊的幸存者僅有54位,而且平均年齡已超過92歲。
尊重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今天,第九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jì)念館舉行。
今天,凄厲的警報再次在這座城市上空回響。
今天,生活在南京的每一個人,都更懂得和平的來之不易,也更加堅定捍衛(wèi)和平與正義的決心!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要為30萬遇難同胞說句公道話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今年已經(jīng)93歲,在那場慘絕人寰的屠城中,她失去了七位親人。
1937年,夏淑琴8歲,一家有九口人。南京大屠殺發(fā)生時,她的外祖父聶佐成、外祖母聶周氏、父親夏庭恩、母親夏聶氏、大姐夏淑芳、二姐夏淑蘭、小妹妹夏淑芬七口人被日軍殘忍殺害,只有她和當(dāng)時4歲的大妹妹夏淑蕓僥幸活下來。夏淑琴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中,至今仍留有疤痕。這幕慘劇被約翰·拉貝看到并記錄。
夏淑琴一生都在為歷史真相各處奔走,成了為史作證、為和平代言的勇敢者。
1994年,65歲的夏淑琴踏上日本國土,成為戰(zhàn)后第一個赴日控訴南京大屠殺暴行的幸存者。2006年,因日本右翼作家污蔑其是“假人證”,77歲的老人憤慨赴日應(yīng)訴,并當(dāng)庭反訴對方侵犯名譽權(quán),官司最終大獲全勝。
多次赴日,她結(jié)識了日本“銘心會”會長松岡環(huán)等一批日本友好人士,多年來一直保持著聯(lián)絡(luò)。
“我去日本的目的,就是要把歷史講出來;就是為了讓日本政府承認大屠殺;就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這是真實發(fā)生過的事。”夏淑琴說,一遍一遍地訴說就是要為30萬遇難同胞說句公道話。
現(xiàn)如今,夏淑琴雖然年事已高,但身體健康、喜歡鍛煉。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外孫女夏媛和重外孫李玉瀚成為“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人”,繼續(xù)將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傳播給更多人知曉。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葛道榮:回憶起往事仍然會痛哭
1927年出生的葛道榮曾有一個大家庭。南京大屠殺慘案發(fā)生時他還是10歲少年,他家里的叔父、兩個舅父共三口人在南京大屠殺慘案中被侵華日軍殘忍殺害,他的右腿被日本兵用刺刀刺傷,留下了永久傷疤。
“我家三個遇難親人的名字,就刻在‘哭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jì)念館內(nèi)的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墻)上?!泵棵肯肫疬@段過往,葛道榮老人心情難以平復(fù)。
1937年,葛道榮家住在南京新街口管家橋22號。日軍侵入南京后,他的叔父葛之燮在華僑路高家酒館2號家中被3名日本兵闖入殺害;舅父潘兆祥挑了行李行至下關(guān),被攻城的日本兵殺害;舅父王鈞生在煤炭港工地上被侵入的日軍殺害,尸骨難尋。
“舅父當(dāng)時是到(南京)下關(guān)買雜糧,回來途中城門緊閉,結(jié)果就被日本兵屠殺在下關(guān)。那時我10歲了,和母親去找過尸首,當(dāng)時看到地上全是尸體,男女老幼,橫七豎八。母親一邊哭一邊喊,‘哥哥你在哪里啊……’”老人回憶。
他常對自己的4個兒子說:“戰(zhàn)爭苦不堪言,有國才有幸福家?!睘榇耍嗄陙硪恢痹谧珜懼谱魈厥獾摹皞骷覍殹保耗暇┐笸罋K案中他親歷的事件記錄,和幾十年來他收集整理的南京大屠殺有關(guān)歷史資料。他說,自己沒什么財產(chǎn)留給子孫,這份“傳家寶”要在葛家世世代代傳下去。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常志強:被日軍殺死時小弟弟還在吃奶
紀(jì)念館入口處的群雕中,記錄了一個9歲的孩子目睹了父親、姐姐、弟弟被日軍殘殺,胸口被刺傷的母親在掙扎著給2歲的弟弟喂了最后一口奶后死去的悲慘遭遇。這個9歲的孩子,就是常志強。
1937年12月13日,常志強一生中至暗的一天,一家6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瞬間被日軍奪去了。當(dāng)時,常志強和幸存的姐姐輾轉(zhuǎn)躲到難民區(qū)。他們后來去王府園找過他們的父母及幾個弟弟遇難后的尸體,“紅十字會”收尸的人說:“當(dāng)時有一對母子的尸體,小孩子還趴在母親身上吃奶,兩人在一起,分都分不開。”常志強哭著說:“那一定是我那可憐的母親和小弟弟呀?!?/p>
常志強的女兒常小梅在《常志強的生活史》一書中寫道:父親告訴我說,剛開始每晚都會痛哭,晚上,想想今天一天的事,想到傷心的事情,就會回憶起父母在世時候的幸福,就會躲在被子里大哭一場。
1997年,常志強得知日本右翼公然否認南京大屠殺歷史,一夜無眠,將親身經(jīng)歷寫了一份材料送到了紀(jì)念館。從那以后,他就打開了封閉的內(nèi)心,積極參加活動講述歷史,不僅參與各種拍攝,到紀(jì)念館參加活動,還遠赴日本參加證言集會。
現(xiàn)在的常志強兒女雙全,子女輩已經(jīng)扛起了傳承記憶的責(zé)任,在不斷地教育后代銘記那段歷史,女兒常小梅說:“我們有責(zé)任傳承這段記憶。”80多年過去,常志強也在如今幸福的生活以及唱戲、畫畫、剪紙這些興趣愛好中,獲得了內(nèi)心的平靜。他也常常來紀(jì)念館,默默地站在一號門“最后一口奶”雕像前很久很久,悼念在那場浩劫中逝去的親人。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熊淑蘭:我們應(yīng)該化悲痛為力量
熊淑蘭出生于1931年。1937年12月,她的母親在逃難過程中流產(chǎn)并落下病根,大媽被日本兵輪奸,伯伯被日軍殺害。熊淑蘭因裝扮為男孩而幸存。
根據(jù)熊淑蘭回憶,當(dāng)年,她家住在南京棉花堤80號,家里有父母、姐姐等人。侵華日軍攻進南京后,一家人坐小船到長江中的小島上避難,見有人來就躲到地洞里。為了不引起注意,家人給熊淑蘭剃了光頭。
“為了能夠更好地隱藏自己,我們都是穿一些男娃的衣服,只要看到日本人就躲藏起來。”根據(jù)熊淑蘭描述,那個時候像母親這樣的農(nóng)村婦女一般都是躲在村子里面的地洞里,日本人出來掃蕩的時候,他們幾個小娃子就像情報員一樣提前探風(fēng)之后會告訴家里人和村民,提醒村民們提前躲進地洞里。
熊淑蘭說,她親眼看到日軍用刺刀戳死啼哭的小孩,然后扔到江中,小孩被浪卷走。還有一次,日本兵抓人,撞見幾個拉車的車夫。有一個車夫反應(yīng)快逃了,剩下的幾人被抓來當(dāng)街殺害,到處是血。
熊淑蘭說,“我們過去的日子那么苦,現(xiàn)在好了,吃不愁,穿不愁?!?/p>
多年來熊淑蘭一直堅持向世人講述自己當(dāng)年的親身經(jīng)歷,傳遞和平之聲,并且多次在活動中說,“過去的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我們應(yīng)該化悲痛為力量?!?/p>
來源: 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