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劦孕掌鹈止棚L(fēng),以及摘星秦魏宇紀(jì)之楠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桃花潭文會》之四 續(xù):
翟氏聊天詩詞歌賦文章書法選(十六)
(2023年6月1日至6月30日 依照發(fā)表時間順序)
無題
翟亞農(nóng)
彭祖壽八百,老子不知所終。
王喬,赤松子羽化而登仙。
黃帝壽與天齊。
周穆王與西王母宴飲瑤臺,
楚王與三峽神女巫山云雨,
旦為朝云,暮為行雨。
伍子胥與文種化為潮神,
錢塘之潮,漲漲落落,萬古不變。
牽牛星與織女星億萬年隔河相望。
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山中一日,世上十年。
與仙人相比,六零后一擔(dān)香油才開始。
好比一輪旭日冉冉升起,
噴薄欲出,映紅天際,云蒸霞蔚。
2023.06.01.09.15
翟敖奇書法作品 2023.06.02.07.45
翟敖奇書法作品 2023.06.03.05.41
“琴韻丹青”弋農(nóng)古琴暨書畫作品展,定于2023年6月2日——28曰在灣沚區(qū)文化館一樓展廳舉辦,歡迎各位宗親蒞臨指導(dǎo),支持和鼓勵
——翟光寶 2023.06.02.
故鄉(xiāng)情
翟光逵
山野多亮靜,心境愈開明。
思緒突然起,故鄉(xiāng)情深鳴。
2023.05.03.08.15
水西廟素齋贊
翟光逵
芫荽綠,白千張,軟殼蠶豆綠未黃。
春筍芥菜脆又鮮,香椿頭嫩進(jìn)嘴香。
包子圓,面條長,大饃山藥玉米棒。
桂圓蓮子赤豆粥,煎餅米飯入口爽。
2023.05.03.21.40
翟敖奇書法作品 2023.06.04.06.53
6月4日,吉林省第二屆翟氏宗親聯(lián)誼會在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qū)富貴酒店隆重召開,全國宗親會翟大柱會長、常務(wù)會長翟彥峰、秘書長翟衛(wèi)東、總監(jiān)事長翟飛等領(lǐng)導(dǎo)出席會議,來自全國15個省市區(qū)的180多名翟氏宗親參加了會議。 吉林省宗親會在會長翟成坤等班子的領(lǐng)導(dǎo)下,精心籌劃,周密安排,會議取得圓滿成功,受到與會宗親的一致好評!
我省翟大宏會長帶領(lǐng)8人的代表團(tuán)參會并致辭祝賀。翟玉東副會長也為大會贊助了翟家十六年酒。
——翟運安 2023.06.05.06.21
翟敖奇書法作品 2023.06.06.07.29
陌上行
翟亞農(nóng)
斑鳩鳴曠野,杜鵑響芳林。
幾行飛白鷺,荷葉浮綠萍。
2023.06.06.08.08
@花山翟亞兵:?
院長好!起康宗親文武雙全,才藝超群!
院長骨道風(fēng)仙,與你同行你與同行,芳草萋萋皆師友……
起康宗親贊
翟東斌
意豪情柔釀仙丹,望族從來多雅腕,
琴棋書畫吞吐韻,日月星辰青花碗。
2023.06.06.10.25
翟敖奇書法作品 2023.06.08.08.57
大美黃山
翟大誠
無邊云海數(shù)點蔥,
千奇怪石自蒼穹。
迎客松迎天下客,
晨上蓮花看日紅。
2023.6.10.11.05
題贈翟青崗書法作品
——翟亞兵 2023.06.10.13.38
翟敖奇書法作品 2023.06.10.18.01
農(nóng)舍晨風(fēng)
翟翠平(河北)
籬上豆莢蔓纏藤,
墻角小花珠露凝。
夜宿山村聽夏雨,
朝起農(nóng)舍迎晨風(fēng)。
2023.06.12.09.58
翟敖奇書法作品 2023.06.13.07.56
熊伯泉先生給畢節(jié)翟氏宗祠書寫的一副對聯(lián)
——翟顯長 2023.05.14.11.08
翟敖奇書法作品 2023.06.15.07.27
翟敖奇書法作品 2023.06.16.07.43
夏日雨后
翟亞農(nóng)
碧樹新雨后,芳枝垂露珠。
菡萏花未發(fā),白鷺傍菖蒲。
2023.06.09.07.35
翟起康聘書與書法
——翟亞兵 2023.06.20.16.27
6月21日在詩情畫意的桃花潭
舉行2023中國·桃花潭第十屆龍舟賽
“龍馬精神·榮耀競渡”
弘揚傳統(tǒng)文化
本次活動的開幕式儀式,由宣城市干部教育培訓(xùn)現(xiàn)場教學(xué)基地管理辦公室(中共涇縣縣委黨校)常務(wù)副主任(常務(wù)副校長)、中共涇縣縣委副書記楊培靖主持。
熱血龍舟比賽,弘揚傳統(tǒng)文化
擊鼓勇進(jìn),嗨翻端午
實屬是一次水上運動盛會
讓我們看看這盛大的開幕式
激烈熱血的現(xiàn)場
兔年端午節(jié)
翟大誠
玉兔衷情冷宮娥,
彩袖獨舞歲如梭。
桃潭又舉龍舟賽,
共歡龍爭伴凌波。
2023.6.22.06.20
采 桑 子 ? 端 午
翟東斌
桃花潭上彩龍飛,
鼓點激,眾心勵,
世代相傳戰(zhàn)鏖萃。
汨羅江畔蕭聲揚,
粽情起,雄魂義,
國粹巍巍正陽天。
恭祝諸君:闔家吉祥,安康永昌!
2023.6.22.07.55
端午安康
翟光逵
艾葉青,雄黃黃,淡淡幽香迎端陽;
掛菖蒲,佩香囊,重溫舊俗喜洋洋;
賽龍舟,擺渡忙,一腔豪情滿春江;
問候暖,情意長,愿你如意又吉祥,端午節(jié)安康!
2023.06.22.08.45
吊屈原
翟亞農(nóng)
離騷九歌向天問,
屈子高才日月明。
汨羅江水千年淚,
粽身一躍夢魂驚。
2023.06.22.09.00
關(guān)于征集人物傳、贊通知
各位族胞:端午佳節(jié)好!
濡南翟氏支祠六譜人丁信息采集尚有部分宗親沒有聯(lián)系上,前期經(jīng)過微信群等渠道尋找也一無所獲。限于時間,人丁信息采集工作暫告結(jié)束。已采集的人丁信息也基本整理完畢。根據(jù)老譜體例,現(xiàn)在要補充人物傳、贊信息。此前已發(fā)人物簡介征集通知,但幾無回復(fù)。
我想,家譜記載著一個家族的歷史,是一種文化傳承。人物傳、贊則是其中重要的精神傳承,是家譜教化育人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續(xù)一次譜十分不易,所以我們務(wù)必做好這項工作。
應(yīng)該理解:人物傳、贊并非指必須有突出成績的族胞,治學(xué)有成、創(chuàng)業(yè)有成、公職有位者固然可歌,但普通打工者種地人也同樣可歌,因每個人都有值得傳承的亮點。故此,請族胞尤其是治學(xué)、創(chuàng)業(yè)有成、公職有位者積極行動起來,給父母叔伯、為兄弟姐妹、更給自己寫幾句贊,給你認(rèn)為可敬可頒的已逝者寫幾句傳,以豐富家譜精神內(nèi)涵,更好地教育啟迪后人。
傳、贊稿盡量控制在200字左右,用微信電子版發(fā)給我,時間從快,“六譜辦”可適度對傳、贊進(jìn)行增刪修改。
再祝端午節(jié)快樂安康!
濡南翟氏支祠六譜辦 翟光法 2023-6-22
因入群族胞有限,故請轉(zhuǎn)發(fā)各自家庭群是謝!
祝賀翟光清太白書畫裝裱獲得馬鞍山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翟光清2023.06.22.16.30
夏季預(yù)防空調(diào)病
炎熱夏季,酷暑難耐,無奈,大多數(shù)家庭開啟空調(diào),降低室內(nèi)溫度,避免中暑和心腦血管病的發(fā)生。但是,使用空調(diào)應(yīng)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空調(diào)不要開的過低,以26℃為宜,然后調(diào)到除濕檔,使自己感覺即舒適又無冷風(fēng)刺骨的感覺。
二、室內(nèi)空調(diào)不易晝夜24小時開啟,導(dǎo)致空氣不易流通,容易患上流鼻涕、打噴嚏,關(guān)節(jié)痛等不同癥狀的空調(diào)病。同時肩關(guān)節(jié)、膝關(guān)節(jié)容易受涼,引發(fā)關(guān)節(jié)痛等慢性疾病。
三、室內(nèi)空調(diào)開啟4小時左右,關(guān)閉后開窗通風(fēng),進(jìn)行有效的空氣交換后再進(jìn)行開啟。
四、晚上睡覺最好不要開啟空調(diào),如果必須開始,將空調(diào)調(diào)至睡眠檔,即舒適又不感覺涼。同時將腹部、膝關(guān)節(jié)用夏涼被蓋好,以免著涼引發(fā)胃腸型、膝關(guān)節(jié)炎等疾患。
五、不要依賴空調(diào),要將空調(diào)和電風(fēng)扇交替使用為好。
使用空調(diào)要注意,
切記不要長開啟。
室內(nèi)空氣不流通,
頭暈鼻塞打噴嚏。
嚴(yán)重導(dǎo)致關(guān)節(jié)痛,
濕邪入內(nèi)汗孔閉。
長期患上關(guān)節(jié)炎,
難以根治把病去。
空調(diào)降溫好電器,
正確使用才如意。
——翟百枝 2023.06.23.16.25
大家要認(rèn)識隱形心衰的預(yù)警信號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不健康的飲食習(xí)慣,如長期吃油炸、反式脂肪酸的食品,使脂肪沉積肝臟,導(dǎo)致肝臟負(fù)擔(dān)加重,甘油三酯、膽固醇不能有效代謝,長期如此沉積在血管壁上,引發(fā)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ê喎Q“冠心病”)。由于主動脈的硬化,使心室內(nèi)的血液不能有效泵出,長時間可以導(dǎo)致心室肥大,心臟負(fù)擔(dān)加重,失去代償能力,發(fā)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在部分患者當(dāng)中在心功能不全階段,由于癥狀不典型,容易被忽視,處在隱形心衰期,常有以下預(yù)警信號:
一、咳嗽氣喘。患者最初常表現(xiàn)為頻繁干咳、胸悶氣短,活動或勞累時加重,有時夜間突然被憋醒,被迫坐起來,癥狀才會逐漸緩解,但許多患者把它誤認(rèn)為是支氣管炎或哮喘發(fā)作。
二、夜尿增多。因心功能不全,心臟收縮力減弱,腎臟血液灌流不足時,會導(dǎo)致白天尿量少,尿次不多;而夜間由于平臥后,心臟負(fù)荷相對減輕,心排血量增加,腎灌注血量也隨之增加,夜尿會明顯增多。
三、食欲不振,腹脹惡心?;颊叱霈F(xiàn)右心回流血液受阻時,會使體循環(huán)的靜脈壓升高,導(dǎo)致胃腸道、肝膽等內(nèi)臟瘀血,進(jìn)而出現(xiàn)食欲不振、納差、腹脹、惡心等癥狀,這種現(xiàn)象主要見于右心衰。
四、情緒煩躁異常。患者常出現(xiàn)心力倦怠、情緒煩躁、頭暈失眠等精神癥狀,這是由于心衰時電解質(zhì)紊亂、腦代謝異常所致。
綜合以上四種情況,凡是長期患有冠心病、肺心病、風(fēng)心病、高心病的患者凡是出現(xiàn)以上癥狀時,要引起大家高度重視。以上內(nèi)容僅供大家參考!
——翟百枝 2023.06.24.05.28
蝶戀花 ? 端午祭
翟愛東
又復(fù)韶年端午月,
追憶詩魂,押韻離騷轍。
粽葉青絲又黃葉,汨羅江畔茅廬結(jié)。
閏年偏寓花緋紇,
滿腹惆傷,艾草初芳洌。
世事功成是非決,驚天一躍驚天闕。
2023.06.24.15.45
預(yù)防急性胃腸炎(善意提醒各位家人)
夏季預(yù)防胃腸炎,大家牢記在心間。
一日三餐要規(guī)律,營養(yǎng)均衡宜清淡。
空腹禁止吃冷食,刺激胃腸環(huán)境變。
引發(fā)惡心與嘔吐,胃部脹滿腸痙攣。
大量丟失電解質(zhì),腹瀉致水樣大便。
腸道菌群已失調(diào),繼發(fā)細(xì)菌之感染。
及時應(yīng)用抗生素,靜脈輸液速消炎。
補充液體電解質(zhì),糾正菌群之紊亂。
清淡飲食腹保暖,恢復(fù)健康胃腸安。
——翟百枝 2023.06.24.16.06
翟起康根雕作品 2023.06.24.18.07
雨 中 行
翟大誠
環(huán)河雨中行,蛙跳草叢鳴。
憶起童年事,此聲如樂音。
2023.6.25.09.30
夏季預(yù)防心腦血管病發(fā)作(善意提醒各位家人)
炎炎夏季酷暑難當(dāng),天氣悶熱心腦缺氧。
按時服藥牢記心里,心梗卒中有效預(yù)防。
銀杏葉片擴張血管,改善循環(huán)血液流暢。
防止梗塞侵襲身體,避免突發(fā)導(dǎo)致悲傷。
晨起飲水清理胃腸,稀釋血液疾病不傍。
身體平躺馬上坐起,出現(xiàn)頭暈氣短心慌。
心源性腦供血不足,去掉枕頭立即平躺。
恢復(fù)供血癥狀緩解,密切觀察不能遺忘。
及時發(fā)現(xiàn)預(yù)警信號,飲食藥物調(diào)理最棒。
——翟百枝 2023.06.25.16.26
(善意提醒各位親人朋友)藿香正氣水的妙用
藿香正氣水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作用,是每一個家庭夏秋季節(jié)常備藥品,作用廣泛,除治療中暑、急性胃腸炎、急性胃炎、胃腸型感冒外,還有一些特殊作用。
由于所含的藥物成分,一是還可以治療內(nèi)傷濕滯引起的咳嗽,喘息等呼吸道癥狀。二是還可用于心腹冷痛,反胃惡心,孕產(chǎn)婦產(chǎn)前、產(chǎn)后,血氣刺痛,小兒疳積等癥狀。三是還可治療糖尿病胃輕癱,腹瀉,慢性蕁麻疹、濕疹、汗疹、過敏性藥疹、足癬等過敏性皮膚病。四是還可治療暈車暈船,與眩暈寧或胃復(fù)安配合服效果更好。同時,在給孩子洗澡時盆水中適當(dāng)放入藿香正氣水對預(yù)防痱子有很好的效果。
呈請大家注意,藿香正氣水中可能含有乙醇成分,口服時,最好不要飲酒,以免引起“雙硫反應(yīng)”,引發(fā)嚴(yán)重后果。以上內(nèi)容僅供大家參考!
——翟百枝 2023.06.25.19.07
晨起飲用一杯溫開水的好處
晨起一杯水,比服藥更可貴。因為,晚上睡覺前至晨起前不能飲水、吃東西,可以增加胃腸道負(fù)擔(dān),影響睡眠質(zhì)量。所以,為了補充夜間排尿丟失的水分,稀釋血液,清理胃腸道,使早餐吃的更加香甜,晨起后洗漱完,立刻慢慢飲300至500毫升溫開水,除以上作用外,還具有促進(jìn)排便的作用,對身體健康至關(guān)重要。
飲用水原則,以純凈含礦物質(zhì)的水,用水壺?zé)_后,放置到45℃左右,即可飲用,切記,不要添加任何含糖的物質(zhì)。
晨起飲水很重要,
可以清理胃腸道。
稀釋血液促排便,
腸道毒素排泄掉。
長期飲水促健康,
疾病不會圍您繞。
以上內(nèi)容純屬于自己生活經(jīng)驗,僅供大家參考!
——翟百枝 2023.06.26.09.05
翟敖奇書法作品 2023.06.28.19.19
翟敖奇書法作品 2023.06.29.12.40
翟敖奇書法作品 2023.06.29.14.59
翟敖奇書法作品 2023.06.30.11.58
關(guān)于涇縣旅游公司馬總與翟光逵教授的聊天記錄
2023.06.27.09.25
馬政(涇縣旅游公司總經(jīng)理):2023.6.26.09.14
翟老好,公司在南陽門口處想恢復(fù)3座牌坊,以提升桃花潭景區(qū)的文化。想問下翟老,什么題材的牌坊有代表性?(主要是恢復(fù))原來就有的。想聽聽翟老的建議。
秋日閑陽(翟光逵教授):2023.6.27.09.17
1、恢復(fù)從南陽鎮(zhèn)門樓到文昌閣的視覺通廊和原來的卵石大路作步行游道第一重要,最能體現(xiàn)桃花潭水東翟村的歷史文化。
2、找出原來牌坊的老舊址,放上原來牌坊的殘存舊構(gòu)件,就能讓人體會和聯(lián)想到古村的歷史文化。
3、新建牌坊一切都要按原來的做,包括內(nèi)容、形式和材質(zhì)與工藝。這要做細(xì)仔的歷史調(diào)查和考證。建議找翟軍、翟宗坤、村內(nèi)老書記俊倪和其它當(dāng)?shù)乩先硕嗟浆F(xiàn)場問問,然后做個詳細(xì)規(guī)劃和單體設(shè)計,需要時我可以協(xié)助。
馬政(涇縣旅游公司總經(jīng)理):2023.6.27.09.20
收到!翟老,謝謝!
翟光逵教授與大地的聊天記錄
大地(翟宗坤):2023.6.27.20.49
太好了!有遺跡就好!能恢復(fù)更好!萬一不能恢復(fù),建議樹立清順治年間桃花潭抗匪護(hù)村牌坊,將縣志上的匾及文字展示出來,體現(xiàn)教育意義。
秋日閑陽(翟光逵教授):2023.6.27.20.57
是《一方保障》匾嗎?
大地(翟宗坤):2023.6.27.20.49
是二塊。一塊是一方保障,另一塊是"梁甫遺風(fēng)"
還有就是樹“桃花潭”主牌坊,鑲嵌入“南陽世家”、“桃花潭記”、“桃花潭賦”等。設(shè)計踏歌浮雕等,展現(xiàn)厚重文化。
還可以考慮樹翟臺“理學(xué)名賢”牌坊,或者翟金生活字泥印牌坊。都很有教育意義。
秋日閑陽(翟光逵教授):2023.6.27.21.40
你這個建議很好。翟士怡與翟臺應(yīng)該是對翟家的貢獻(xiàn)極大,又正好是一文一武,應(yīng)該立牌坊?!读焊z風(fēng)》與《一方保障》可刻在同一塊牌坊的正反兩面。
桃花潭主牌坊可能宜立在整個桃花潭鎮(zhèn)的水口處。從溪口大橋到翟家其中間有一個小村村名就叫水口。那里就是整個桃花潭鎮(zhèn)的水口處。
大地(翟宗坤):2023.6.27.21.56
我在家譜上見有一幅水東陽宅圖,福地中心是水塘,可能是您說的的水口。圖明天發(fā)給你看一下。
這是在蕪湖火龍崗發(fā)現(xiàn)的水東翟氏支譜記載的的水東陽宅圖,標(biāo)注了村口河沿處有一個塘,可能是主牌坊處。
我個人認(rèn)為從家族歷史傳承的教育意義來講,排在第一位的應(yīng)該是翟臺,他傳承和發(fā)揚了陽明理學(xué),影響很廣,受到了皇帝的肯定。
第二位應(yīng)該是以翟文怡為代表的保護(hù)地方平安的義舉。
第三應(yīng)該是宏揚水東翟氏文化立族的奮斗精神,其突出的成果是15位文武進(jìn)士,全國少有,也會產(chǎn)生巨大的旅游轟動效應(yīng)的。
關(guān)于恢復(fù)水東翟氏紀(jì)念牌坊建議材料之一
翟臺“理學(xué)世家”牌坊資料考證
一、水東翟村過去有“十大風(fēng)景”即有此牌坊。
桃花潭水東翟氏過去有“十大風(fēng)景”,它們分別為:
一是水東南陽鎮(zhèn),二水山房彩虹崗;
三桂軒庵人所愛,四百仟丘萬姓莊;
五個祠堂夾一巷,六緣巷口望街坊;
七官墩上望山頂,八家涼亭另駕風(fēng);
九官埠頭跑馬鎮(zhèn),十里桃花萬里店。
這“十大風(fēng)景”中就有第六景:“六緣巷口望街坊”。具體位置在現(xiàn)桃花潭正街,街的盡頭為明時建筑“踏歌岸閣”,是明代翟氏先人紀(jì)念汪倫送李白的場所。閣邊原有財神殿。
“六緣巷口望街坊”中的“坊”指的是“理學(xué)世家”牌坊。
“六緣”分別是指敬六公“緣”字輩六大分。即1、“德緣公”;2、“報緣公”;3、“蔭緣公”;4、“仁、義、禮、智緣公”(稱為四大份);5、信緣公;6、常緣公。在祠堂后進(jìn)分別有六大分隔相對應(yīng),分別安放六大分系祖宗牌位。
而這里的“六緣巷”,是代指所有居住在此街道里翟氏后人。
先人們借此景寄托他們 對所有后人的無限期望:“有先輩駕部震川的濟(jì)世才華,有汪倫邀請李白曠世引賢心胸。
二、進(jìn)士翟大程的《桃花潭文徵》有記載
清乾隆時期進(jìn)士翟大程之父翟思晊公文《淮上答施奕載問可亭書》一文就記載:
“余村居潭之東,其西岸則唐扶風(fēng)豪士萬巨故里也。東岸曰“踏歌古岸”,所謂“岸上踏歌聲”者也。登岸行里許,道旁有坊,額曰“理學(xué)世家”,蓋族先輩駕部震川公講明圣學(xué),主盟水西,此其居第也。由坊門入,不數(shù)武(步),則可亭矣,余之居址。足下其歷歷在目,即夢中可不迷矣。倘效古人之誼,千里見過客,則排闥直入,不待投刺,主亦科頭相見,毋庸整冠。山肴野蔌,溪水河魚,坐可亭竹石間,一觴一詠,話濠梁舊事,訂途中游覽諸什,指點李白乘舟、汪倫送別之處,又不知視古人之訪友為何如也?但毋若貴鄉(xiāng)先賢,剡溪之棹,興盡而返,是則余之望也”。
根據(jù)這篇文章的記敘,早在清代乾隆以前,在水東翟村翟大程居所“可亭”附近就有翟臺"理學(xué)世家"牌坊存在。
三、《嘉慶涇縣志》有原文記載
在《嘉慶涇縣志·卷十八:人物·儒林》有原文記載:
“翟臺(1519~1595年),字思平,號震川。少穎異,博覽群書。嘉靖己末成進(jìn)士,授長沙推官。務(wù)先教化,行鄉(xiāng)約,明正學(xué),除強暴,革宿弊,理免獄,升南車駕司主事,編黃船清蘆課。尋告歸,筑室考溪,偕同志興復(fù)水西書院。發(fā)明姚江之學(xué),而不專主良知之說,大要以六經(jīng)為訓(xùn),以力行為先。其示學(xué)者,則曰:‘學(xué)莫先于辯,志莫大于識,性莫要于致,知莫貴于敦,行莫切于本,業(yè)莫急于會文,而于窮理居敬之功諄諄焉’。所著有《考溪集》、《水西答問》諸書。年七十余,卒于家,祀鄉(xiāng)賢?!跺X志》”
四、翟氏宗譜中有記載
在翟氏宗譜中記載有臺公的《理學(xué)名賢》匾一塊,掛在大祠房梁上方,上面有御批的“著述有功后學(xué),秉心可對皇天”幾個字。(可惜此匾額已遺失)。
匾上有“著述有功后學(xué),秉心可對皇天”御筆批字。是明嘉靖丙寅(1566年)嘉靖皇帝欽賜給翟臺的。
這不僅是對翟臺的褒獎,更是對水東翟氏弘揚陽明理學(xué)的贊揚和肯定。值得樹立牌坊,以激勵后人。
——翟宗坤 2023.06.30整理
建議協(xié)會在提交專題報告時作為參考
關(guān)于恢復(fù)水東翟氏紀(jì)念牌坊建議材料之二
清順治年間桃花潭抗匪護(hù)村保衛(wèi)戰(zhàn)紀(jì)實
根據(jù)《桃花潭文征》翟尚孝公所著《祭族弟子杖公文》中記載:當(dāng)年(清順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桃花潭發(fā)生的舉族抗擊明末匪患的護(hù)村戰(zhàn)役中,其主要組織領(lǐng)導(dǎo)者有兩人。此次保衛(wèi)戰(zhàn)為開創(chuàng)水東翟氏數(shù)百年基業(yè),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xiàn),此役歷時五年,史家稱其為“奇勛偉績”,值得我們后人緬懷和銘記。因此恢復(fù)其紀(jì)念牌坊很有必要。適逢其時。
一、《涇縣道光續(xù)志·武功》原文記載:
國朝順治初,土寇金非錫等橫掠石埭、青陽、太平、涇四縣。涇之水東村諸生翟士怡【1】,及族弟中書之珽【2】,奉操江【3】檄團(tuán)練鄉(xiāng)勇,結(jié)寨固守五年。戊子閏四月,賊至水東,伏發(fā)殺賊無數(shù)。士怡賦《卻寇吟》七律十二首、《雅又余集》四言十二篇,紀(jì)事是役也。士怡畫策應(yīng)變,之珽倡助兵糧,二人之功為最。其同時率眾助義者,尚有進(jìn)士翟翼、舉人翟皓、武舉人翟習(xí)、翟文佐,縣丞翟可昌,貢生翟之煥、翟之則、翟尚孝、翟偕,庠生翟廷佾、翟尚忠、翟文檟、翟宰、翟文楠、翟士元、翟翕、翟蘭、翟禹臣、翟光綬、翟震、翟世槐等七十人。賊退四境獲安,十一年甲午正月,遺孽復(fù)興刼掠涇之茂林、永定等處,士怡復(fù)邀同查村鄉(xiāng)勇,雪天追剿大破之。操江李日芃【4】、郡司馬白寶珩【5】給匾以獎。十六年巳亥秋,海氛【6】自閩歷饒、歙入涇境。士怡復(fù)合涇陽、龍門、震山三鄉(xiāng)鄉(xiāng)勇,殲厥渠魁。兵備道【7】頒賞銀牌,欲上薦之,士怡力辭。
二、譯文:
清朝順治初年,土寇(土匪)金非錫等橫掠搶劫石埭(石臺)、青陽、太平、涇縣四縣。涇縣之水東村諸生翟士怡及族弟中書翟之珽,奉徽州操江命令,組織訓(xùn)練水東翟氏民團(tuán)、鄉(xiāng)勇,結(jié)寨抗擊土寇搶劫,固守時間長達(dá)五年。戊子(1648)閏四月,土寇開始侵犯水東,遭到翟氏民團(tuán)伏擊,被斬殺無數(shù),大敗而逃。事后,翟士怡賦《卻寇吟》七律十二首,《雅又余集》四言十二篇,以紀(jì)念這次戰(zhàn)役取得的勝利。
翟士怡畫策應(yīng)變(決策指揮),翟之珽倡助兵糧(后勤保障),二人之功為最大。參與這次共同率眾助戰(zhàn)的還有:進(jìn)士翟翼、舉人翟皓、武舉人翟習(xí)、翟文佐,縣丞翟可昌,貢生翟之煥、翟之則、翟尚孝、翟偕,庠生翟廷佾、翟尚忠、翟文檟、翟宰、翟文楠、翟士元、翟翕、翟蘭、翟禹臣、翟光綬、翟震、翟世槐等七十人。土寇敗逃后,四縣境內(nèi)獲得安全。
順治十一年甲午(1654)正月,土寇遺孽又再次興起,刼掠涇縣的茂林、永定等處,翟士怡復(fù)又邀請查濟(jì)村等鄉(xiāng)勇,趁雪天追剿,大破土寇,受到提督操江李日芃、郡司馬白寶珩,給匾以獎。
十六年(1659)巳亥秋天,一股海匪(有說是一群日本浪人),自福建竄至江西上饒、徽州歙縣,進(jìn)入涇縣境內(nèi)。士怡又復(fù)聯(lián)合涇陽、龍門、震山三鄉(xiāng)的鄉(xiāng)勇,共同殲滅了這股海匪。兵備道大人頒賞給予了銀牌,并且欲向皇上推薦做官,士怡堅辭不就。”
三、注釋:
【1】翟文怡:字子藜,號志平,又名士怡,文字輩,鏡孫公裔孫。明末諸生,清朝官員欲薦為官,力辭不就,以經(jīng)濟(jì)自任,善壬遁陰陽家言。國初,土寇將躪吾鄉(xiāng),公設(shè)法守御,料敵制勝,算無遺策。功與之珽公同,事平當(dāng)事欲薦之,力辭,一琴一劍,吟詠山水間。著有《雅余集》若干卷、《賦卻寇吟》七十余首。時任總謀士指揮,籌策應(yīng)變。六世姪孫翟漱芳有記。
此匾現(xiàn)存中華第一祠
這塊《梁甫遺風(fēng)》匾題于清順治五年(1648),提督操江李日芃題給翟士怡之匾。
“梁甫”即“梁父”,山名,在泰山腳下。古時迷信,傳說泰山和梁甫是人死后魂魄歸宿地。古時有曲名為《泰山梁甫吟》,分《泰山吟》和《梁甫吟》,都是葬歌。
諸葛亮好為“梁甫吟”。梁甫即指齊景公用國相晏嬰之謀,以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梁甫遺風(fēng)愚意為:士惟淡泊可以免禍,亦惟淡泊可以全節(jié)。
是其器識甚遠(yuǎn)大,而立身甚崇高也。
翟士怡《一方保障》匾——清郡司馬白寶珩題(1646)(此匾遺失)
【2】翟之珽(1601-?):字廷玉,號確庵公,文字輩。少為諸生,倜儻有大志。家境富裕,喜仗義行俠,曾經(jīng)出任南京中書舍人,由于闖王李自成攻陷京師洛陽,福王朱由崧遷都南京,之珽上書陳述恢復(fù)國家治理制度,但見馬阮亂政,棄職回歸故里。時土寇蜂起,官兵不能制。公與族弟文怡公合謀保障鄉(xiāng)里,招鄉(xiāng)勇,繕甲兵,立營寨,且戰(zhàn)且守。賊殄滅無遺。類江上諸郡鄉(xiāng)民皆依賴之。事詳?shù)栽亝⒐抖蟼鳌分小:髞硪蚩h令婁惟岑貪虐,老翟氏等上告,之珽參與其中,為他們佐證。承辦官包庇婁,嚴(yán)刑震懾原告,人皆箝口遷就。公年己六十,被嚴(yán)刑考打,至死而復(fù)蘇,毫不屈服。婁被革職,然心服其剛正。嘆曰:“此君子也!”性慷慨,喜為人排難解紛,濟(jì)急扶困,有朱家郭解風(fēng),而優(yōu)游儒雅。工詩、古文、辭,未嘗以任俠自多焉。時任總指揮,并負(fù)責(zé)倡助兵糧。與兄翟之煥、翟之則皆鏋孫公裔孫。
【3】操江:明代官名。全稱提督操江,以副僉都御史為之,領(lǐng)上下 江防之事。清順治元年沿置,兼巡撫安、徽、寧、池、太、廣,駐安慶。至康熙 元年省操江所部十二營,改隸總督。始置 安徽巡撫。
【4】李日芃:李日芃(?-1655)漢軍正藍(lán)旗人,初籍遼陽,清初將領(lǐng)。順治元年,授永平知府。三年,遷霸州兵備道。套剃譽授知州張儒策,諭降土寇李振宇膠精翻等數(shù)百人,擢僉都御史。四年,加右副都御史,授操江巡撫。
【5】白寶珩:字楚珍,河南尉氏人,貢生。清順八年任寧國府同知(司馬),后升建昌知府。
【6】海氛:意思是海上的云氣。這里是指在海疆作亂的海匪。
【7】兵備道:全稱整飭兵備道,明朝時在邊疆及各省要沖地區(qū)設(shè)置的整飭兵備的按察司分道。兵備道道官通常由按察司的副使或僉事充任,主要負(fù)責(zé)分理轄區(qū)軍務(wù),監(jiān)督地方軍隊,管理地方兵馬、錢糧和屯田,維持地方治安等。清朝沿置,乾隆時定為正四品,多由守、巡二道兼任。兵備道集軍事、監(jiān)察大權(quán)于一體,成為明清時期一項重要的地方管理制度。
四、整理者評注:
翟氏宗譜載:“戊子之役,運籌決勝,皆自二公同心共濟(jì),而財費悉由確庵公破產(chǎn)以為族人倡用,是富者輸財,貧者效力,不崇朝而集事。二公生平行誼,卓卓不可勝書,今特撮其功德之大者著于篇?!闭f明翟士怡與翟之珽二人,一個“運籌決勝”,一個“破產(chǎn)以為族人倡用”,相得益彰。顯示了翟氏家族在人力、物力、財力和能力上都勘稱強者。連周邊數(shù)縣鄉(xiāng)邦仍至于朝廷都非常地器重和依賴。
這一次舉族護(hù)村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提高了水東翟氏的知名度和威望,周邊各鄉(xiāng)邦只有依靠之從而不敢藐視。有這二次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成功開創(chuàng)了水東翟氏三百多年的基業(yè),翟氏家族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名聲大振。
這一次舉族護(hù)村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有力地證明了水東翟氏真正的實力,光參與決策指揮的官員(或取得相應(yīng)功名的人)就有71人之多,這說明人才實力更強大了,這是立族之本。
事實上這場保衛(wèi)戰(zhàn)風(fēng)險還是很大的,幸好是翟家高人主導(dǎo),財力雄厚,如果換成是任何一個家族來主導(dǎo),是無法取勝的。這是由于水東翟村一不是城堡要塞無險可守,二是民團(tuán)不是正規(guī)軍隊,三是孤軍作戰(zhàn)沒有外援,朝庭更是鞭長莫及自顧不暇。一旦失敗,就意味著毀祠滅族??纯吹栽亝懙摹?strong>抑思定鼎之初,所在多事,有司方鞭長不及,不有二公挺身冒險,轉(zhuǎn)危為安,將桃花仙里化為荒煙茂草,遑問其所,為后者乎?”這段文字,就知道后果有多嚴(yán)重了!
——翟宗坤整理 2023.01.07
五、附錄:
附一:確庵公志平公合傳
翟詠參
余族居南陽,歷兩朝數(shù)百年之久而門第無恙、詩書不替,皆祖宗功德之所貽也。
其間奇勛偉績,莫大于確庵公、志平公。確庵公諱之珽,字廷玉,明南京中書舍人。志平公諱文怡,字子黎,明諸生。二公族兄弟也,讀書好古,職志藝林,文章惜散逸不傳,間得殘篇零錄,其識力超卓,論議慷慨,多指切時事,不屑屑經(jīng)生家言。
志平公好談兵,鍵戶深山,窮究壬遁陰符之旨,罕與世接。確庵公家素封,喜任俠,為舍人時,闖賊陷京師,福王建號南京,上書陳恢復(fù),見馬阮亂政,棄職歸。
然二公才雖不用于時,而遭際滄桑,保障鄉(xiāng)里數(shù)百年,祖宗邱垅七鬯不驚,子孫安然得長守先人之敝廬,誰之力也?
方土寇之蜂起也,順治戊子,賊首王吉、王七等,招合青陽徐烏狗、曹獐保迎左下逃將金非錫為主,橫掠四出,吾鄉(xiāng)震恐,不知所措,族人咸推轂二公,二公簡練鄉(xiāng)勇,結(jié)柵守御,懸賞督戰(zhàn),人樂為用。賊至水東村村南,臨河賊作渡河狀,卷旆潛趨村北。二公先令族中老弱守北柵,至是令直驅(qū)村南,群呼渡河,而北柵盡易以精壯,賊至,伏發(fā)掩殺無遺,建賊旆出。村南威望見,群相賀,不知村北兵已由北渡河,南北合擊,賊大潰,追殺二千余級。時閏四月二十一日也。先是,賊帥金語王吉等云:“此村終不可破,不如罷去”,賊眾詢之,曰:“我兵臨其地,見柵守者振械調(diào)矢,不驚不怒,夕則柴焰燭天,更漏徹曉,無違無失,我晨起飲馬于河,柵中謂我涉水,即馳迎之。馳之三迎之三,一矢無虛發(fā),此中大有人在,毋易視。我為江北四十八案糾首,詎可先挫于一村邪?須急去?!蓖跫宦?,金遂去,不三十里而賊果敗,自是村中得安堵。歲甲午,賊余孽漫延永定、茂林二都,吳四、楊棟等掠吳氏村,吳告急。二公率眾援之,擒殺殆盡。時復(fù)助官兵剿捕,掃其巢穴,而涇、太、青、石四縣諸鄉(xiāng)鎮(zhèn)為蹂躪者,俱藉以寧息焉。賊既平,志平公賦詩紀(jì)其事,名《雅余集》。當(dāng)事有欲上薦者,公固辭,吟詠山水間,絕口不復(fù)言世事。確庵公亦里居終老,而為人排難解紛,濟(jì)困扶危,終身無倦色。戊子之役,運籌決勝,皆自二公同心共濟(jì),而財費悉由確庵公破產(chǎn)以為族人倡用,是富者輸財,貧者效力,不崇朝而集事。二公生平行誼,卓卓不可勝書,今特撮其功德之大者著于篇。
嗟夫,今國家承平日久,居人白首不見兵革,老成代謝,傳聞異詞,甚且謂二公之無后,或當(dāng)年擅殺之過。抑思定鼎之初,所在多事,有司方鞭長不及,不有二公挺身冒險,轉(zhuǎn)危為安,將桃花仙里化為荒煙茂草,遑問其所,為后者乎?然則今之依閭里,長子孫,世世勿替,又孰非二公之所以裕后者為無窮哉?余小子謹(jǐn)志其???,立石于祠,俾后之子孫思所以報二公者,當(dāng)何如也?
附二:清時維護(hù)桃花潭穩(wěn)定的桃社
——選自翟軍老師《桃花潭文化》
康熙(1662年)歲貢翟尚孝,字仲則。著有《水月樓詩集》,仕江都教諭。翟氏中分伍俊公支祠后人。在《祭族弟子杖文》中記載到:
《祭族弟子杖文》
翟尚孝
桃社之盟舊矣,同志者九人焉,弱齡締交,親若同父,文行籍籍人齒頰閑。族有大事如御災(zāi)捍患,往往出自桃社手,其間執(zhí)牛耳而左右社事者,子杖之力為多。余則明侯佐圣、子黎士怡、威公重、于行偕、讓木楠、克剛寬而余兄弟忠、孝亦竊附驥焉!子藜、威公皆享年而故,獨予伯氏年止六十有六。伯氏初不望六十有六者,體弱善病,又苦吟嘔心,癖同李賀,其不速赤虬之駕幸矣,而竟六十有六邪?或曰:“蟠桃,仙果也,花實生熟,動經(jīng)千年,取此稱名。”口讖定矣!則同社之皆壽也固宜。
文中有記:“族有大事如御災(zāi)捍患,往往出自桃社手,其間執(zhí)牛耳而左右社事者,子杖之力為多?!?/p>
從行文可以看出桃社在當(dāng)時有御災(zāi),捍患的作用.為維護(hù)當(dāng)時的社會局部穩(wěn)定有著很大的作用.
作者翟尚孝與翟尚忠為親兄弟,有神主像存世,所屬支祠存世至2012年,或許隱德之功……
附三:桃花潭保衛(wèi)戰(zhàn)史料——射殺寇首的翟翕
——選自翟軍老師《桃花潭文化》
在傳說中,村中有一高人一箭射殺了對方的高人,翟大程所編《桃花潭文徵》對此有記載,此人叫翟翕,明諸生。并記錄其詩文若干。這說明當(dāng)有的文人是兼有武功的。這與翟氏從桃花潭立足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端倪。
翟翕,號鷺洲,明諸生,善屬文,兼精武藝,明鼎革后,土賊至我邨,公一矢殲其渠,賊遂退。慨世局滄桑,棄舉子業(yè)學(xué)仙。臨沒,更衣整冠,端坐而逝。年八十余。
——翟宗坤再次整理報告 2023.06.30
實不相瞞,
我超愛狗血文,
先虐受后虐攻,
追妻火葬場是我永遠(yuǎn)的萌點!
今天給大家推薦三本余酲的追妻火葬場文~
逐浪by余酲現(xiàn)代/都市/虐戀/年下/娛樂圈/破鏡/重圓狗血
文案:
隋懿說寧瀾嘴里沒一句真話,
后來他才知道,
連那句“我不喜歡你”也是假的。
年下差五歲,
架空娛樂圈,
同性婚姻合法,
男團(tuán)無原型勿帶入,
涉及包養(yǎng)和替身,
狗血虐一點甜。
摘星by余酲現(xiàn)代/都市/年上/重生/破鏡重圓/先婚后愛/狗血
文案:
“重生一次還是跟他結(jié)婚了,生氣?!?/p>
雙重生,年上,狗血,甜虐交加
秦魏宇×紀(jì)之楠
前渣后忠犬溫柔霸總攻×傲嬌心軟傻白甜明星受
飛灰by余酲現(xiàn)代/都市/虐戀/重生/破鏡重圓/HE
文案:
那個很愛我的小傻子死了。
從前周晉珩以為易暉是空氣中礙眼的一粒灰塵,
附贅懸疣,只想抬袖將他拂去。
后來才知道他是燎原大火后的余灰,
輕飄飄的一簇吸入肺腑,
便足以燒喉灼心。
傷口鮮血淋漓,藥石罔效,
唯有他能將它醫(yī)好。
可是他已經(jīng)死了。
周晉珩x易暉。
暴躁年下明星攻x前世真傻子單純受
重生魂穿,破鏡重圓,渣攻回頭火葬場,狗血套路全都虐。
【↓↓↓↓↓排雷↓↓↓↓↓】
①攻不完美,年少不懂事的時候生理和心理上都傷害過受,不洗白,虐攻不換攻,慎入!
②整體節(jié)奏是虐→平→虐→甜
③除了節(jié)奏,人設(shè)、劇情安排,以及敘述方式跟之前所有的文都不太一樣,作者本人認(rèn)為的“狗血”也大概率跟您想的不同,免費章節(jié)可以先試閱感受一下,看不下去請即刻止損千萬不要勉強。
想看更多推文可以關(guān)注我的公眾號:連連愛推文
匈奴的主體是林胡
匈奴主體為林胡還可從匈奴單于的姓氏推知?!稘h書》卷九四上《匈奴傳》云:“單于姓攣鞮氏”師古曰:“攣音力全反,鞮音丁奚反?!薄皵來L氏”《后漢書》作“虛連題”。攣luán(來仙)b·ron(呂員),中古leon;連lián(來仙)ren(力延),中古leon;攣、連本是同音字。梵語ra?,康孟祥、竺大力譯為連(來仙),曇果譯為蘭(來寒);曇果譯ra?、曇諦譯ra、支謙譯lan、ln、康僧會譯lin為蘭(蘭(來寒)g·raan(落干),中古lan)。作為譯音字,攣、連實即蘭也,它們是對同一外語名稱的不同漢譯。攣鞮之鞮、連題之題即焉提(閼氏)之提,實即漢語之氏。攣鞮即連題,攣鞮、連題即蘭氏。蘭可能是單之音轉(zhuǎn)。支讖譯tat為單(端寒、禪仙、禪獮、禪腺),支讖譯(v)to、支謙譯(v)u為樓(來侯),梵語(v)i,支讖譯為利(來至),康僧鎧譯為梨(來脂);支謙譯(v)tna為闌(來寒),單tan可譯為蘭。蘭*lan亦可視為林*lam之音轉(zhuǎn)。從虛連題=攣鞮可知虛-((曉魚)qha(朽居)、(溪魚)kha(去魚),中古hy、khy。此“虛”或即上古漢語的“有”、稽胡語之“庫”)當(dāng)是匈奴語的詞頭(或相當(dāng)于定冠詞)。關(guān)于匈奴的姓氏,《晉書·四夷列傳》說:“其四姓,有呼延氏、卜氏、蘭氏、喬氏。呼延氏最貴,則有左日逐、右日逐,……”《史記》、《漢書》說匈奴的呼衍氏、蘭氏其后為須卜氏?!逗鬂h書》于這三姓之外加林氏,林氏當(dāng)出自林胡?!稌x書》沒有林氏,而有喬氏?!稌x書》中的卜氏當(dāng)即《史記》、《漢書》、《后漢書》的須卜氏,須卜=卜,須(攝摩騰、竺法蘭譯sro、支讖譯su、支謙譯so為須(心虞))當(dāng)是定冠詞(古諾斯語sá。嘉戎語動詞前加前綴sa就變成名詞)。由于休屠各即屠各,休屠各=屠各,休((曉尤)qhu(許尤),支謙譯ho為休,中古heo)亦是定冠詞詞頭。
先秦漢語中的“有”可以和后面的實詞素構(gòu)成附加式復(fù)合詞,如《詩經(jīng)》里的有北、有昊、有周、有商、有邰、有娀、有的(的即狄)、有梅。“有”成為復(fù)合詞的詞頭。前加成分“有”跟實詞詞素構(gòu)成的名詞多指部族和朝代名稱,這里的有-詞頭相當(dāng)于定冠詞。這類名詞在《尚書》里用得比較多,到了戰(zhàn)國以后,除了用于朝代名稱以外,就很少見到了。至于“有”與實詞素構(gòu)成的形容詞,《詩經(jīng)》里出現(xiàn)了很多,例如:有齊、有彌、有鶯、有匪、有踐、有敦、有覺、有實、有皇、有菀、有漼、有冽、有那、有莘、有扁、有煒 、有倬,共有90個。此外“有”和“其”也有用作動詞詞頭的,如“有鳴”《豳風(fēng)·七月》:“有鳴倉庚”、“有來”《周頌·雝》:“有來雝雝”、“其獲”《七月》:“八月其獲”等。不過這類例子極為罕見,意義上它們和動詞單用沒有什么不同。作為詞頭的“有”并沒有實體意義,只起強調(diào)作用。部族和朝代名稱前的“有”相當(dāng)于英語的定冠詞The。有yu于有“取得,占有。與‘無’相對。表示存在、發(fā)生。豐收,多。為。州域。親愛,友愛。通‘友’。助詞。無義。一字不成詞,則加有字以配之。置于名詞前者,特別是朝代的名稱,如有虞有唐有夏有明。也置于形容詞前。姓?!?、yòu《集韻》尤救切(于宥)“通‘又’。1.復(fù),更加。2.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鄭張尚芳(云尤)Gw?(云久)金文又下從肉,中古veo?,越南語hu。支讖譯ha、(v)va為于(于虞),現(xiàn)代音韻學(xué)者(如唐作藩)是將匣母和于母(喻三)歸為一個大類下的兩個小類的,于母很可能曾是匣母hv,然后再分裂為h-、v-的。PIE *kap->原始姬語*kamb(>*hvamb)>*vamb/*hamb:*vamb>*vabm>*vavg>*vu?>有*veo?,*hamb>*habb>原始日耳曼語*haben-、古英語habban、古撒克遜語 hebbjan、古弗里斯蘭語 habba、古諾斯語hafa、哥特語haban。于闐對譯Khotan,如康僧鎧譯u為憂(影有);上古漢語“有”的讀音可擬為*khu。
我國春秋時期的吳國,在秦漢時期的文獻(xiàn)中也寫作“句吳”。如《史記·吳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史記索隱》引《世本》:“孰哉居蕃離,孰姑徙句吳?!笨追f達(dá)《左傳正義》稱:“譜云吳姬姓,周大王之子大伯仲雍之后,大伯仲雍讓其弟季歷而去之荊蠻,自號句吳?!洹驗椤ぁ难园l(fā)聲也?!笨追f達(dá)將句、工解釋為“夷言發(fā)聲也”。顏師古亦持相同的說法。句gu見侯、gòu見候、jù見遇,鄭張尚芳(見侯)koo(古侯)、(見侯)koos(古候)、(見虞)kos(九遇)朱駿聲從丩口聲、(群遇)go(其俱),中古ko、kos、kus、gu,越南語cau、cu、cú,王力《同源字典》ko。安世高譯ku、支謙譯ku為句。“句吳”中的句*ku當(dāng)是有*khu之音轉(zhuǎn)。工(見東)koo(古紅),中古kum,金尼閣km。句*ku綴加詞尾-m后即是工*kum。比傳世文獻(xiàn)更早的出土銘文中有“攻敔”或“攻吳”,如《攻敔王夫差劍》:“攻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攻吳王夫差鑒》:“攻吳王夫差擇厥吉金自乍御監(jiān)?!薄肮牎被颉肮恰敝小肮ァ钡?m尾脫落后即是“句”?!肮ァ迸c“句”見母雙聲,東侯對轉(zhuǎn)。由于吳曾與諸姬爭長,其自稱中的攻(工)或即兄,句大概相當(dāng)于后來的哥。
《太平寰宇記》卷三五、三六中記有稽胡的留下的寶貴語言資料。丹州宜川縣下云:“庫碢川在縣西北二十里,從云巖縣(今宜川縣西北七十三里)界入合丹陽川。按《圖經(jīng)》云:‘川南是漢,川北是胡,胡漢之人于川內(nèi)共結(jié)香火,故喚香火為庫碢?!虼藶槊S钟行齑P川。”碢是個譯音字,要么從石得聲,要么從咼得聲。咼(wi溪佳、hé“通‘和’”、w、g《字匯》古禾切音戈)音可以視為是上古漢語火的讀音。庫碢要么是胡火,要么是特指的火。作為特指的火(香火),庫相當(dāng)于定冠詞。碢,《正字通》同砣。不知《正字通》有何據(jù)。庫kù溪暮,鄭張尚芳(溪模)khaas(苦故),中古kho,越南語kh。庫*kho實即上古漢語的有(*khu)詞頭。云巖縣有:“庫利川在縣西,從西延州臨真縣(今甘泉縣東一百七十里)界入縣。土諺云,昔有奴賊居此川內(nèi),稽胡呼奴為‘庫利’,因此為川名?!被Z稱奴隸為‘庫利’。隸lì來霽,鄭張尚芳(來齊)rds(郎計),支讖譯de為逮(定代、定霽),中古lees;利(來脂)rids(力至),支讖譯ri、li、支謙譯r為利(來至),中古lis。利*li或可視為漢語隸*le之音轉(zhuǎn)?;Z的“庫利*kholi”當(dāng)即突厥語的qul‘奴隸’。突厥語kü‘農(nóng)奴’、qul‘奴隸’表明了突厥人以kü匈(奴)為農(nóng)奴,以qul胡兒為奴隸。皮膚黑紅的赤狄和皮膚雪白的白狄月氏在膚色上迥然有別,這兩個族群互以對方為奴。qul綴加-maq就成為突厥語的qulmaq‘勞作’。qul與漢語的奚兒、奚奴、奚((匣齊)gee(胡雞)說文作籀文系省聲 甲金文象抓索辮人為奴,中古hwee,上古ger)相當(dāng)。《周禮·天官·冢宰》:“奚三百人”鄭玄注:“古者從坐男女沒入縣官為奴,其少才知以為奚?!鞭墒翘幱谟文翣顟B(tài)的姬人,漢語以奚為奴當(dāng)源自殷人?;粫宰约旱拿Q來指代奴隸。庫利也可解釋為庫詞頭(定冠詞)加隸(隸源于驪、黎)。延州臨真縣下則云:“庫利川在縣北一十五里,耆老云:土田沃壤,五谷豐饒,胡稱貯舊谷為‘庫利’?!贝恕皫炖被蚣从⒄Zcereal‘谷類;谷物’(拉丁語ceres);或許應(yīng)作“庫里”,即以庫里來引指貯存的舊谷。丹州稽胡就是“胡頭漢舌”的“丹州白窒”。陜北丹州的這些白狄步落稽(見齊,中古kee)胡,其實就是留在陜北、仍處于部落狀態(tài)的姬(見之、喻之,中古kii、yii)姓。他們和入主中原的周姬屬于同一種族,他們的語言和周姬的語言原本是相同的,他們的語言當(dāng)和中原的夏語有不少共同之處?!昂^漢舌”表明這些胡人說的是漢話。丹州稽胡語言中詞首的“庫”、《詩經(jīng)》中的詞頭“有”、“句吳”中的詞頭“句”當(dāng)是同源詞頭。南北朝時的庫莫奚,唐簡稱為奚;庫莫奚=奚。庫kù溪暮,越南語kh;莫mò明鐸,越南語mc,中古mag;奚x匣齊,鄭張尚芳(匣齊)gee(胡雞),中古hwee,越南語h。支謙譯ma(P.mak)為莫、摩訶。庫莫奚可還原為*Kho-mah-hwee,其中庫-為古漢語的有-詞頭,莫mah可解作梵語的摩訶(意為‘大’);庫莫奚*Kho-mah-hwe意為大奚。匈牙利人的自稱馬扎爾人Magyar當(dāng)即大夏*Mag-gar(夏的中古音為hwa?、hwas,夏的上古音均是gar)。拂菻為中古波斯語及粟特語From、Hrum、Hrom、Porum的譯音。這幾個譯詞與羅馬Roma之簡Rom相比較,F(xiàn)-、H-、Po-顯然是詞頭,其中的H-可能就是庫詞頭。古代和闐文raurata,和Krova、Kroraina(樓蘭)相比較,其中的K-可能是庫詞頭(相當(dāng)于定冠詞)。
虛x(曉魚)qha(朽居)、(溪魚)kha(去魚),中古hy、khy。匈奴語之虛*kha(溪魚)詞頭、上古漢語“有”(*khu)詞頭、稽胡語“庫”(*kho)詞頭同出一源具有相同的功用。越南語虛h、須tu、休hu。須(心虞)so(相俞),中古su,攝摩騰、竺法蘭譯sro、支讖譯su、支謙譯so為須;古諾斯語定冠詞sá;嘉戎語動詞前加前綴sa就變成名詞)。須當(dāng)是古英語定冠詞陰性、主格、單數(shù)so之音轉(zhuǎn),即so>so。休((曉尤)qhu(許尤),支謙譯ho為休,中古heo)既可視為須之音轉(zhuǎn)so>ho,又可視為“有”之音轉(zhuǎn)*khu>ho。“虛”可視為“有”之音轉(zhuǎn)*khu>*hy、*khy。徐中舒在《夏史初曙》中說:“夏代屬國中的韋、顧、昆吾三族:韋在《國語》、《左傳》皆作豕韋,韋即豕韋的省稱。今河南滑縣東南有廢韋城,當(dāng)即古代豕韋所在之地。”豕韋,上古部落名,彭姓,為商所滅?!对姟ど添灐らL發(fā)》:“韋顧既伐”漢鄭玄箋:“韋,豕韋,彭姓也?!表f即豕韋,豕韋=韋。從豕韋=韋可推知這里的豕為虛詞、當(dāng)是詞頭。豕sh審紙,鄭張尚芳(書支)hli?>hlje?(施是),中古e,越南語th;豕韋之豕應(yīng)是英語定冠詞the(古英語單數(shù)陽性主格s、單數(shù)陰性主格so、單數(shù)中性主格?t,復(fù)數(shù)陽性、陰性、中性主格和賓格均是)單數(shù)陽性主格s的音譯?!蹲髠?襄公十年》“會吳子壽夢也?!薄墩x》引服虔云:“壽,發(fā)聲。吳,蠻夷。言多發(fā)聲。數(shù)語共成一言。壽夢,一言也?!薄皦蹓簟保ā耙谎砸病保閰菄?,是一個單詞(人的姓名);壽、夢各為一語(一個音節(jié)、一個字);“數(shù)語共成一言”就是“數(shù)個音節(jié)共成一個單詞”。吳語“數(shù)語共成一言”就是,一個單詞(“一言”)是由多個音節(jié)(“數(shù)語”)構(gòu)成的。俞敏先生稱:“壽夢原來的音是*[dmei]一類的。d是添前字。加上它還是一個音節(jié)。”俞敏先生將“壽夢”之“壽”看成“添前字”(服虔的“發(fā)聲”)也就是前添音節(jié),古代吳語的一個由“數(shù)語”構(gòu)成的多音節(jié)單詞當(dāng)包括前添音節(jié)(前添字)、基詞、后添音節(jié)(后添字)。壽shòu禪有、禪宥,鄭張尚芳(禪尤)dju?(殖西)、(禪尤)djus(承呪),越南語th,中古eo?、eos;支謙譯sin為是(禪紙)。俞敏先生并不知道“壽夢”一名中的所謂添前字“壽”是古英語定冠詞主格、陰性、單數(shù)so?!皦蹓簟笔谴呵飼r期吳國國君(吳子)的名字,是一個專有名詞?!皦蹓簟敝械摹皦簟笔莿釉~,“壽夢”一名中的發(fā)聲字“壽”的作用當(dāng)是使動詞“夢”名詞化,“壽”的功用相當(dāng)于英語的專名標(biāo)記——所謂的定冠詞the。吳語中的發(fā)聲詞“壽”的作用和讀音與古英語定冠詞主格陰性單數(shù)so相同,“壽”實即古英語定冠詞的主格陰性單數(shù)so。春秋吳語中尚保留著原始姬語定冠詞主格陰性單數(shù)so/壽。古英語定冠詞的主格陰性單數(shù)so(壽)在漢語典籍中并未完全消失,仍有一兩處遺存。so在古漢語典籍中寫作疇?!抖Y記?檀弓上》曰:“予疇昔之夜,夢坐奠于兩楹之間?!编嵶ⅲ骸爱?,發(fā)聲也?!薄蹲髠?宣公二年》曰:“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薄爱犖簟睂V浮把蜃訛檎钡哪莻€時期。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稱:疇、誰一聲之轉(zhuǎn),故“疇昔”之轉(zhuǎn)為“誰昔”。《詩?陳風(fēng)?墓門》“知而不已,誰昔然矣?!惫{和《爾雅?釋訓(xùn)》:誰昔,昔也。郭《注》云:誰,發(fā)語詞。疇chóu澄尤,越南語trù,鄭張尚芳(澄尤)du(直由),中古dreo;誰shuí禪脂,越南語thùy,(禪脂)djul(視隹),中古i。以讀音而論,“壽”、“疇”、“誰”的讀音與古高地德語陰性定冠詞diu更為接近。驢炕∧ΥΚΕΙΟΝLYCEUM管理員mob評論道:“壽,鄭張尚芳作dius,那跟古高地德語陰性定冠詞diu才是天作之合,可見還是視野狹隘了,不要專瞄著古英語”。
於越即越,於越=越?!洞呵锝?jīng)·定公五年》:“於越入?yún)恰!倍蓬A(yù)注說“於”是“發(fā)聲”,范寧注《谷梁傳》則說:“舊說,於越,夷言也。《春秋》即其所以自稱者書之。見其不能慕中國,故以本俗名自通?!薄豆騻鳌贩Q:“於越者何?越者何?於越者,未能以其名通也,越者,能以其名通也。”何休解詁:“越人自名於越,君子名之曰越,治國有狀,能與中國通者,以中國之辭言之曰越,治國無狀,不能與中國通者以其俗辭言之?!毙鞆┦枵f“或言於越,或言越,弟子之意,本疑於越與越者為兩國,是以分別而問之。”“正以越為國名,經(jīng)典通稱,忽加於字,故執(zhí)不知問”詩經(jīng)這部中國最早的經(jīng)典中卻加有於字,這讓弟子犯疑。公羊子的學(xué)生在課堂上發(fā)問,不知道越和於越是一個國家還是兩個國家的名稱,公羊子解釋說,沒有翻譯過來的原話叫“於越”,已經(jīng)翻譯過來的叫“越”。於w影模、yú影魚,鄭張尚芳(影模)qaa(哀都)、(影魚)qa(哀都),中古o、y,越南語;王力《同源字典》ia;‘於’可能是‘有’之音轉(zhuǎn)。此‘於’即后來的詞頭阿,但它并非昵稱,而是相當(dāng)于英語不定冠詞a、粟特語名詞詞頭和阿拉伯語定冠詞al。
林胡亦稱澹林、澹襤、儋林,戰(zhàn)國時分布在今山西朔州北至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內(nèi)。從事畜牧,精騎射。趙筑長城以為防御。戰(zhàn)國末,為趙將李牧擊敗,附趙。林胡,《史記》“正義”引《括地志》云:“朔州,春秋時北地也?!比绱驹疲骸凹促倭忠?,為李牧所滅?!薄妒酚洝だ钅羵鳌吩疲骸袄钅脸>哟?、雁門備匈奴,殺匈奴十余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后十余歲,匈奴不敢近趙邊。”襜襤一作襜臨。“集解”引如淳注:“胡,國名?!辟倭旨匆b襤,胡之國名也?!妒酚洝ゑT唐傳》稱李牧:“是以北逐單于,破東胡,滅澹林,西抑強秦,南支韓、魏?!薄都狻芬鞆V:“澹,一作‘襜’?!彼麟[:“一本作‘襜襤’”。襜chn穿鹽,鄭張尚芳(昌鹽)thjam(處占)、(昌鹽)thjams(昌豓),中古thea.m、thea.ms,越南語xim;儋dn端談,鄭張尚芳(端談)taam<?l'aam(都甘)后作擔(dān),中古ta.m,越南語am;澹dàn定敢、定闞、tán定談,鄭張尚芳(定談)daam(徒甘)、(定談)daam?(徒敢)、(定談)daams(徒濫),中古da.m、da.m?、da.ms,越南語m;擔(dān)dn端談、dàn端闞,越南語m;膽dn端敢,越南語m;詹zhn照鹽、dàn、chán,越南語chiêm;譫zhn《集韻》照鹽,越南語thiêm。襤lán來談,鄭張尚芳(來談)g·raam(魯甘),中古la.m,越南語lam;支讖譯ram、rm、la、支謙譯(v)dam、為藍(lán)(來談),來談之襤可還原為*ram、*lam;襤*ram、*lam中的元音a音轉(zhuǎn)為i后即是林*lim。由于存在r、l>g/k音轉(zhuǎn),監(jiān)的聲母原本是r/l而不別擬作kr或kl;另外由于存在k脫落而非g脫落,即使濫藍(lán)為復(fù)聲母也應(yīng)擬作kr而非g·r。澹林、澹襤可還原為*Damram、*Dram等,儋林可還原為*Tamram、*Tram等。后漢三國時期,梵語c-、ty-被對譯為照母,部分穿母當(dāng)源自thy-。由于襜襤、澹林、澹襤、儋林均是同名異譯,襜襤可還原為*Thamram、*Thram等。丁dng端青、zhng莊耕,鄭張尚芳(端青)tee(當(dāng)經(jīng))釘(鋌塊)初文,支讖譯bi(b)為洴(并青)、支謙譯為瓶(并青)、萍(并青),中古team,越南語inh;零líng來青、lián來先,鄭張尚芳(來青)ree(郎丁)、(來先)rii(落賢),中古leam、lean,越南語linh。儋林*Tram變?yōu)?Teamleam(*Tamram<*Tram)即是丁零。儋林被李牧擊敗后遷徙到貝加爾湖一帶成為丁零。tra,安世高譯為多(端歌)、多羅(來歌),支讖譯為吒(知祃);支讖譯tr為陀(定歌)羅;支讖譯dra為陀樓(來侯)、陀羅;第一個聲母和第二個聲母可和后面的元音分別拼合,又如支讖譯brah為婆(并戈)羅(來歌),br-中的b、r分別和后面的元音a拼合。tr-即中古漢語的知組,tr-音轉(zhuǎn)為t-即是中古漢語的照組。這個族群之所以呈現(xiàn)澹襤*Dram、儋林*Tram、襜襤*Thram等多種讀音可能是翻譯不同造成的。澹襤*Dram一名和狄同源,兩者都出自大。狄dí定錫、tì《集韻》透錫,鄭張尚芳deeg,中古deag,越南語ch。大*daar>*daag>狄*deag,大*daar>*dur/*dyr>*Tur/*Tür(突厥Türk的詞根)、日耳曼人所信奉的戰(zhàn)神狄爾Tyr(又稱狄武Tiu,相當(dāng)于羅馬神中的馬爾斯)、日耳曼人的多爾神Tor(又稱多納神Donas,相當(dāng)于羅馬的赫爾丘力士),大*daar+m(猶如吐火羅語狗所加后綴或古英語與格復(fù)數(shù)詞尾-um)>*daarm(亦可視為是大人*daar-man之簡)>*darm>*Dram。馬長壽先生稱:“如眾所知,古代的‘翟’與‘狄’是互通的,從丁零的酋帥以翟為姓,便可證明‘狄’之世系出自丁零或狄歷。而鮮于氏和仇氏又皆是春秋時鮮虞和仇由兩個北狄部落集團(tuán)首領(lǐng)的姓氏。洛氏雖不見于春秋,但《國語·鄭語》謂成周之北有‘鮮虞、潞(洛)’,此洛國好像就是十六國時丁零洛氏所自出的部落集團(tuán)?!保ā侗钡遗c匈奴》第1-2頁)。丁零酋帥的姓可佐證丁零是狄人。丁零的酋帥以翟為姓。唐代林寶《元和姓纂》卷十,二十陌翟氏下云:“皇帝之后,代居翟地?!秶Z》云,為晉所滅?!被实奂袋S帝。翟氏是春秋時北狄之后裔,以種族名為姓氏。鮮虞氏,在春秋時曾建中山國[在今河北定州、晉縣一帶],后被趙所滅。這些在春秋時稱為狄的大姓,在八百年之后的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以丁零的族名,活動在黃河流域原北狄聚居的地區(qū)。其中最多的是翟氏,如《晉書》卷一二三《慕容垂載記》有丁零翟真,真從弟翟成等;《魏書》卷二《太祖紀(jì)》有“丁零帥翟同”,“丁零酋帥翟都”,同書卷三O《周幾傳》所記之“叛胡翟猛雀”等。從姓氏上來考察,還可以找到北朝人稱之為高車族的姓氏,與赤狄、丁零姓氏的關(guān)系;如《魏書·高車傳》記:“其種有狄氏……”狄氏即翟氏,也就是春秋時的赤狄、南北朝時丁零的大姓。在古代,翟與狄字相通,《國語·周語》中的“狄”和“狄后”,《史記》之《周本記》和《匈奴傳》皆作“翟”和“翟后”。大約狄人有以隹羽為飾的習(xí)俗,或許是狄人打扮得似五彩隹羽,因而被稱為“翟”。丁零的酋帥以翟為姓即是以狄為姓,也就是以其部落名為姓,這表明“丁零”或“狄歷”之世系出自“狄”?!段簳じ哕噦鳌罚骸案哕嚒跆柕覛v,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笨芍岸×恪敝麃碜浴暗覛v”,“丁零”即“狄歷”也。元代耶律鑄在《雙溪醉隱集》卷五《丁零詩二首》自注中考釋“丁零”的古音為“顛連”?!暗覛v”、“丁零”、“顛連”在讀音上相差甚遠(yuǎn),卻是同一族名。據(jù)《魏書》卷一O三《高車傳》:“高車,蓋古赤狄之余種也。初號為狄歷,……”可知:狄歷即赤狄,狄歷=赤狄。歷lì來錫,鄭張尚芳(來錫)reeg(郎撃),中古leag,越南語lch,王力《同源字典》lyek)。敕(徹職)thg(恥力),中古treg(當(dāng)是儋林*Tram之音轉(zhuǎn)),越南語sc;勒(來德)rg(盧則),支讖譯rag、支謙譯rak、rat、康孟祥、竺大力譯lak、安世高譯(v)ak、支謙譯(v)hak、曇果譯(v)tak、康僧鎧譯trey(=j)、中古laag,越南語lc。-歷、-勒所對譯的那個詞與和田塞語rkya‘指揮者,君主’、rrund-‘擁有權(quán)力,君長,國王’、南部塞語raj-‘統(tǒng)治,統(tǒng)治者’、-rauka-‘大人,統(tǒng)治者’、梵語羅阇rja、克什米爾語的拉雅Rya、拉依Ry、羅馬勒克斯rex、高盧語和古英語-ric同源,這個詞實際上就是甲骨文的司*ral(殷人具有赤黑皮膚亦是雅利安人)。赤狄高車擁有這個詞一點都不奇怪,因為赤狄高車是雅利安人(即伊朗人)講的是伊朗語(莫賀弗Bagapr是伊朗語對中國“天子”的意譯)。如果把歷的音尾-g置換成音尾-d即是古英語read‘red’。顛din端先,鄭張尚芳(端先)tiin(都年)、(透先)thiins(他甸)同瑱,中古tean,王力《同源字典》tyen;康孟祥、竺大力譯ra?為連(來仙)。儋林*Tram>*Tamram>丁零*Teamleam,儋林*Tram>*tran>*tanran>*teanlean>顛連*teanleon。
澹襤*Dram中的dr音轉(zhuǎn)為l、a音轉(zhuǎn)為i即是林。馬迦特考證,在興都庫什山以北的佛教徒中dr有發(fā)音轉(zhuǎn)化為l的情況;這一情況當(dāng)與中國以來母對譯梵語(即tr,波斯楔形文字中有thra音節(jié))(即dr)密切相關(guān)。比較龍lum(金尼閣《西儒耳目資》中的一個記音,上面帶有濁平和上聲記號)和英語dragon‘龍’(源自希臘語drakon。dragon與威爾士語的draig比較,-on當(dāng)是多出的詞尾),存在漢語l:英語dr,漢語u:英語a,漢語m:英語g(希臘語k)的對應(yīng)。龍lum之尾音-m在突厥語中脫落而變成l,龍lum之尾音-m在回鶻文變作-η而變成luη。漢語古來母中當(dāng)混有印歐語的dr-(其讀音或與西班牙語的相同)。英語dragon從形式與藏文brug‘龍’(又作lu虬)相類似,但不能象藏語brug‘龍’分解為b-rug一樣分解為d-rag-on,因為b可視為是詞根rug的前加字而d-并不是英語的前綴。在現(xiàn)代英語中dr并不是復(fù)輔音而是單輔音,d與r是緊密結(jié)合、不可分的。拉丁draco>古英draca‘dragon龍’。古英語的draca‘dragon龍’中的dr相當(dāng)于漢語的l-,*laca即藏語的klu、突厥語的l、回鶻文luη。比較古英語draca和梵語nga‘龍’當(dāng)有:dr>l>n。國王和龍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梵語由*raca分化出rja‘王’和nga‘龍’,高盧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的ric也出自*raca。漢語以龍喻皇帝,稱皇帝為真龍?zhí)熳印⒎Q皇帝的顏面(臉色)為龍顏、稱皇帝的后代為龍子龍孫龍種、稱皇帝未正名分以前的第宅為龍邸、比喻皇帝的興起或即位叫龍飛、皇帝車駕稱龍馭、帝王的柩車稱龍輴、皇帝的車駕稱龍輿、惟有皇帝才能穿龍袍。中國龍的主體是一條大蛇,但英語dragon并無‘大蛇’義;英語serpent‘大蛇’似乎是漢語的蛇she加梵語的大pedda。原始姬語的龍可擬作*dram,龍*dram在漢語中經(jīng)dr>l、a>u而成為金尼閣lum(u上加有上聲符號、m上加有濁平符號?,F(xiàn)代普通話作lóng),在英語中經(jīng)-m>k/g和綴加詞尾-on而成為dragon。長*dramb在英語中經(jīng)dr>l、-mb>-ng、-b脫落成為lang,在漢語中經(jīng)dr(>d)>t/th、-b脫落而成為金尼閣chcam、chà。
澹襤*Dram經(jīng)換位成為*Darm。*Darm中的詞尾-m脫落后之Dar為多里斯人Dorians(又被稱為身量高的人)、達(dá)爾德人(Dards,吐蕃稱為Darta)、韃靼Ta(r)tar、蒙古地名達(dá)爾汗Darkhan的詞根。漢語的大(定個、定泰,王力《同源字典》dat,牟融譯d為大)*daar、夷(喻脂??瞪畷gdha為夷,越南語di)、低(高之反)、羌語之爹(知麻)、伊朗語ddar‘兄’亦出自*Dar。曇諦譯dharm為曇(定覃),支謙譯dharv為沓(定合)、譯karp為劫(見業(yè)),支讖譯garbh、康僧鎧譯kalp為劫,支讖譯sarp為葉(喻葉、審葉,越南語dip,英語leaf)。*Darm亦可譯作*Dam(支謙譯(v)dam為來談之藍(lán))。*Darm和土方*Thapam、戎eum、單桓*Tarpan/*Turpan(即吐魯番Turfan,鋼和泰藏卷塞語地志寫作tturpan?、突厥語寫作turpan。支讖譯tat為單(端寒、禪仙、禪狝、禪線)、支謙譯(v)pan為桓(匣桓))存在關(guān)聯(lián)。
樓煩,春秋末分布于今山西寧武、岢嵐等地,東與趙國為鄰;以游牧為生,精于騎射。秦末被匈奴征服,移徙“河南地”(今鄂爾多斯草原)。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衛(wèi)青破匈奴,取河南地,立朔方郡。樓煩縣,戰(zhàn)國趙武靈王置,治所在今山西寧武附近。漢時屬朔方郡。樓煩,“正義”引《括地志》云:“嵐川,樓煩胡地也,今山西保德州。”嵐lán來覃,鄭張尚芳(來覃)ruum<b·ruum(盧含)[鄭張尚芳非東之風(fēng)聲旁字皆為-m,唯獨并東之芃為boo],中古lu.m,越南語lam;支讖譯rm、la為藍(lán)(來談);嵐可還原為*ram或*lam?;哿铡兑磺薪?jīng)音義》三八《金剛光焰止風(fēng)雨陀羅經(jīng)嵐颲》:“上音藍(lán)。此嵐字諸字書并無,本北地山名,即嵐州出木處是也。亦北蕃語也。后魏孝昌于此地置岢嵐鎮(zhèn)。岢音可。城西有山,多猛風(fēng),因名此山為嵐山?!睄箍h在山西省西部、汾河上游。北魏置岢嵐縣,兼置嵐州;隋改嵐城縣;唐武德六年改置嵐州;宋于此立節(jié)度以轄嵐、管、保德三州及宜芳、合河、樓煩三縣;明初降為嵐縣。嵐當(dāng)出自襜襤之襤(即林胡之林)。又《趙世家》引秦讖云:“主君之后嗣,且有革政而胡服,并二國于翟?!薄罢x”曰:“武靈王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樓煩、榆中。”樓(來侯)g·roo(落侯),支讖譯(v)to、ro、ru、lo、支謙譯(v)u、r為樓,中古lo;煩(奉元)ban(附袁),中古byan?!畼恰蛇€原為流音聲母外,還可還原為to、u。樓煩可還原為*roban/*loban、*ruban/*luban,亦可還原為*Toban。樓煩*Toban 和頭曼*tuman比較接近,頭曼*tuman一名可能出自樓煩*Toban。樓煩*Ruban一名可能源自林:林*Ram>林*Rum>*Rub(突厥語形式)+伊朗語復(fù)數(shù)屬格詞尾-an=樓煩*Ruban。
春秋時在山西省西南部,涑水河下游、黃河?xùn)|岸,也曾有林胡。令lìng來勁、líng來清、來青、lián來仙,鄭張尚芳(來清)res(力政)、(來清)re(呂貞)、(來青)ree/rii(郎丁)、(來仙)ren(力延),中古lims、lim、lea.m、leon。中古清韻im和侵韻i.m的區(qū)別在于前者i與m相拼合,后者i與m單獨發(fā)聲;它們在上古可能并沒有區(qū)別,令可視為林。狐hú匣模,狐與胡同音,狐即胡也;令狐即林胡。令狐為春秋晉地?!蹲髠鳌べ夜哪辍酚涊d公元前636年晉重耳從秦返國,渡河,圍令狐?!蹲髠鳌の墓吣辏ü?20年)》云:“戊子,敗秦師于令狐,至于刳首?!惫食窃诮裆轿髋R猗縣(舊猗氏縣)。后演變?yōu)閺?fù)姓。漢置猗氏縣,因猗頓故居而名;屬河?xùn)|郡;后為晉令狐地。猗y影支‘長’、y影紙‘依靠’,鄭張尚芳(影支)qral(於離)、(影支)qral?(於綺),中古e、e?;奇(群支)gral(渠羈)、奇(見支)kral(居宜)說文從大可 戴侗從立可聲 古踦字,中古ge、ke;頓即冒頓、蹋頓之頓(讀音為毒duc),猗頓意為E/Ger(人)公爵、E/Ger(人)領(lǐng)袖。 《水經(jīng)注·河水》稱:“河水東過平陰縣北,清水從西北來注之。清水東流徑皋落城北,服虔曰:‘赤狄之都也,世謂之倚亳城。蓋讀聲音轉(zhuǎn),因失實也。《春秋左傳》所謂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者也。”“倚亳”之倚或為夷或為衣。倚y影紙、影寘“靠著。依仗。偏頗。依照,配合。椅。姓?!薄《集韻》居宜切(見支)“奇異。同‘奇’、‘畸’。單獨?!?,鄭張尚芳(影支)qral?(於綺)、(影支)qrals(於義),支謙譯ke為倚,中古e?、es,越南語;夷yí喻脂,越南語di;支讖譯ke、j、yi、tri、康僧鎧譯(v)ji、曇諦譯t、支謙譯(v)thi、dhi、康僧會譯dha、(v)pi、ya、yin、vas、康孟祥、竺大力譯(v)si為夷;倚、夷在服虔所在時代,讀音已經(jīng)相當(dāng)接近。齊人讀殷為衣。衣y影微、yì影未,鄭張尚芳(影微)ql(於希),中古ui、uis,越南語y、y。安世高譯pu為沸(幫未)、支謙譯為費(敷未、奉未、幫至),支讖譯bud為沸,竺律炎譯ve為圍(于微、于未)。未韻在后漢三國時期是ul等,它是在中古漢語才變成ui的。微尾未為同一韻的平上去。衣的上古音可擬為*ul/*ur。殷yn影欣、yn影山,鄭張尚芳(影欣)qn(於斤),中古ien,越南語an;上古漢語為*an/*pan、*ar/*par。齊人將殷*an(*ar)讀為衣*ul/*ur,是因為齊語發(fā)生了a>u音轉(zhuǎn)。到了服虔時,衣的讀音可能和倚比較接近了。倚亳之倚或通猗(猗y影支‘長’、y影紙‘依靠’)。亳都是殷人永遠(yuǎn)的都城,巴克特拉Bactra是西方的亳都。亳bó并鐸,鄭張尚芳(并鐸)blaag(傍各),中古bag/bak;薄bó并鐸、越南語bc、王力《同源字典》bak,亳可還原為*bag/*bac;支讖譯ta為都(端模)、支謙譯為多(端歌),安世高譯tra為多、多羅,tra可譯為都。亳Bag可解釋為古波斯語baga-、阿吠斯陀baγa-‘君主,神’,亳都意為君主之都,這種稱呼和蒙古人稱北京為汗八里(可汗城)一樣[外文名Cambaluc,源自突厥語*Qam-baliq皇城,其中*Qam源自漢語的“皇”(突厥語q和漢語曉匣母相對譯)。粟特文長安'xwmt'n中的'xwm和景教碑中敘利亞文之長安Khumdan(胡姆丹)之Khum也是漢語‘皇’之對音]。倚亳之倚或是Ar之音轉(zhuǎn),若然,倚亳即殷亳;倚亳城當(dāng)是因赤狄雅利安(Aryan即殷人)而得名的。倚亳*Kebag(a) 之倚當(dāng)為猗 ‘長’( y影支)、高之音轉(zhuǎn)。岑仲勉《突厥集史》下冊《揭示中華民族與突厥族之密切關(guān)系》說:“皋落,切韻kau lak,應(yīng)與突厥語qara之qa·ra相當(dāng).在多種語言中,q、k無別,q又往往與u相連合,故qa轉(zhuǎn)為kau,外蒙之Toghla河,隋猶譯曰‘獨洛’,‘洛’、‘落’同聲,故ra得為落。然者‘東山皋落氏’猶云‘東山黑狄’也。”岑仲勉將皋落比對為突厥語qara‘黑’加族名后綴-k,皋落*qarak意為qara-k:黑族、黑人。從英語dark來看,大族*daark當(dāng)是黑皮膚。皋go見豪“通‘高’”、g《集韻》見模,鄭張尚芳(見豪)kuu(古勞),中古kau,越南語cao;《漢書·西域傳》譯Kabul為“高附”,閩語訛豪韻為歌韻;皋有高義,高[(見豪)kaaw(古勞),中古kau;閩語訛豪韻為歌韻]、皋可還原為ka。落[(來鐸)g·raag(盧各),中古lag/lak,越南語lc。見鐸之各的聲母k很可能是來母音轉(zhuǎn)來的]可以解釋為“人所聚居的地方”,它和維語luk‘…之地’同源。皋落即高人所聚居的地方、高人之地。若將落rak(來鐸)解釋成勒*raak(來德)也就是羅阇rja、勒克斯rex、高盧-日耳曼語-ric,那么皋落就是高王。亦可將“落”比對為維語-l?r?!锻回收Z言學(xué)導(dǎo)論》的作者買提熱依木·沙依提建議維語用Türkütl?r來表達(dá)“突厥人”、Türkl?r來表達(dá)“土耳其人”,維語后綴-l?r有人義(大概與漢語的奴、東伊朗語的-na相當(dāng))。如果落lak所對譯的是維語之l?r的話,皋落就是高人之意。高人曾在山西、陜西一帶活動并留有地名高奴縣、長子縣,這一高人種族的確切名稱是長狄鄋瞞。王力《同源字典》高為k?、落為lak,越南語皋落為caolc、高奴為caon?,皋落可擬為*kolak或*kalak。皋落*kolak的語音交替形式*kalak與洛*Carak[(來鐸)g·raag(盧各),中古lag/lak,越南語lc。漢語存在k脫落而非g脫落,洛可擬作*krak]、葛邏祿karluk(羯落)相當(dāng)接近。漢語的高k?出自哥特Goti(Go氏)的詞根Go,是由哥特人的高大引申而來。高昌Khou、于闐Khotan、高奴、皋落原則上是指哥特人,但是漢語之高人還可以用來指并不是哥特人的其他高個族群。憍薩羅Kos-ala意為Kos之地,色黑偉岸的Kos人顯然不是金發(fā)碧眼、白膚色的哥特人;此Kos應(yīng)解作漢語的高氏?!秮啔v山大遠(yuǎn)征記》稱印度(Indu源自Sindhu)人為亞洲身量最高的人,Dorians也曾被稱為高身量的人。印度人為黑膚色,希羅多德稱Dorians人的世系按傳說往上追溯則是黑膚色的埃及人;這些高個黑狄在漢語中被稱為長狄鄋[(生尤)sru(所鳩),中古eo]瞞[(明桓)moon(母官),支謙譯ma為滿(明緩、明換),支謙譯man、支讖譯(v)man為漫(明換),中古muan]。鄋瞞*Su(r)man源自大人:大人*Daarman>*Sarman>*Surman>*Sruman>鄋瞞*eoman,大人*Daarman>*sarman>*Sarmat>薩爾馬提安人Sarmatians。*Sarman之簡*Sarm則是商[(書陽)hlja(式羊),中古eom(<*eam<*sram<*sarm)]。梵語之kal‘黑’、突厥語之Qara‘黑’或源自漢語對長狄鄋瞞的稱呼皋落(高落)?!秶Z·魯語》稱:“客曰:‘防風(fēng)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為漆姓,在虞、夏、商為汪芒氏,于周為長狄,今為大人。”防風(fēng)[防(奉陽)ba(符方)、(奉陽)bas(符況),中古beom、beoms;風(fēng)(非東)plum(方戎),中古(p)fum]*Bampum、汪芒[汪(影唐)qwaa(烏光)、(影唐)qwaas(烏浪)、(影陽)qwa?(紆往),中古am、ams、eom?;王(云陽)Gwa(雨方)、(云陽)Gwas(于放),中古veom、veoms;由于甲金文“王”字是刃部下向之斧形,“王”的讀音當(dāng)與斧((非虞)pa?(方矩),中古(p)fu?;原始姬語*paks)。芒(微陽)ma(武方),中古weom]*Pammam似出自赤狄蒲類*Mbar(+m)。漆,黑也;大人為*Daarman;英語dark,黑也;長狄鄋瞞當(dāng)是黑皮膚。潞子國為赤狄別族,潞江即怒江;怒江之怒有黑義,潞當(dāng)也有黑義。納西和諾蘇(彝族自稱)都是“黑人”之意,“納”在納西語、“諾”在彝語中意為“黑”。以黑為貴的倮倮大概就是潞氏之后。潞即盧也,盧有黑色義。漢置盧奴縣,古中山鮮虞地,今河北定縣地,為中山國治。內(nèi)有水色正黑,俗名為黑水池;或云水黑曰盧,不流曰奴。盧奴即潞奴、潞人、黑人,倮倮或是盧奴之音轉(zhuǎn)。潞lù來暮,鄭張尚芳(來模)raags(洛故),中古los,越南語l;路lù來暮、luò《集韻》來鐸“通‘落’”(越南語落lc),鄭張尚芳(來模)g·raags(洛故),中古los,越南語l,英語road(古英語rd),伊朗語rh;潞可還原為*ra(r)或*la(r),綴加-m尾即是藍(lán)、嵐、襤,當(dāng)中的元音a音變?yōu)閕即是林。古英語rd的反讀dr即漢語大*daar,支謙譯(v)dam為藍(lán)(來談)、譯di、d為履(來至)、譯(v)din、(v)dvi為利(來至)、支讖譯dv為利,潞當(dāng)源自大:大*daar>*laas>*las>潞*los。支讖譯dra為陀樓(來侯)、陀(定歌)羅(來歌),安世高譯a、支讖譯d為頭(定侯),支讖譯ha為兜(端候),潞*ra可譯作樓。樓煩*Ruban(即樓番)或是潞氏之后,樓蘭、蠕蠕也可與潞氏相聯(lián)系。由于Hrom被譯為拂菻、Kara Korum被譯為喀喇和林(和林Korum的兩個音節(jié)反過來念就是林和Rumko,此即林胡也,其中的和ko即是日語的胡也),林胡之林可還原為*Rum,它可能是*Ruma(即羅馬Roma)或*Rumi之簡。留liú來尤,鄭張尚芳(來尤)m·ru(力求)金文實卯聲,中古leo,越南語lu;支謙譯u為優(yōu)(影尤);留可還原為*lu,可視為潞*la之音轉(zhuǎn)。吁x曉虞、于遇,鄭張尚芳(曉虞)qhwa(況于)、(云虞)Gwas(王遇),中古hu、vus,越南語hu;支讖譯(v)va、ha為于(于虞)。王wáng于陽、wàng于漾、wng“通‘往’”,中古veom、veoms,金尼閣va、ua;王之-m尾脫落后讀音即是吁、單于之于。留吁可解讀為潞吁,留吁為赤狄可能是因為潞人之王(吁為王之音轉(zhuǎn))是赤狄;赤狄和潞氏混合后被稱為留吁。程恩澤《國策地名考》卷十三:“屯留本春秋赤狄留吁地。晉滅留吁,遂為晉地,謂之純留?!兜乩碇尽ど宵h郡》有純留縣。《郡國志》作屯留。《括地志》:‘屯留故城在潞州長子縣東北三十里。’今在潞安府屯留縣西十里之平村,一名卞和村?!奔兞艏赐土?,純留改屯留是唐人為避李純諱,因此屯留不能解釋為留屯。純有大、篤厚之義,純留、純狐之純都應(yīng)解作大,純留即是大留、純狐即是大狐。純留在長子縣東北三十里,表明留(潞)和長狄關(guān)系密切。唐顏師古認(rèn)為長子縣因曾居長狄而得名。《左傳·文公十一年》:“晉之滅潞也,獲僑如之弟焚如?!睍x滅潞氏在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滅潞氏獲長狄焚如,潞氏即長狄鄋瞞?!蹲髠鳌匪涢L狄鄋瞞五個首領(lǐng)僑如、焚如、榮如、簡如、緣斯中的四個僑如、焚如、榮如、簡如帶有-如。春秋狄人部落(或首領(lǐng))廧咎如和長狄首領(lǐng)僑如、焚如、榮如、簡如一樣都帶有一個尾綴“如”,這或許表明廧咎如可能是長狄而非赤狄。如rú日魚、日御,鄭張尚芳(日魚)nja(人諸)、(日魚)njas(人?。?,中古ey、eys,越南語nh,日語o、nyo。攝摩騰、竺法蘭譯nya為如。若將如*nya中的n視為d之音轉(zhuǎn)(nd為鼻冠音。支謙譯da為那)、y視為r之音轉(zhuǎn),那么*dra可視為古漢語長*dramb之音變,長*dramb脫落鼻冠音-mb后即是*dra;*dra亦可視為宇文周王子小名后面的突*dur(康巨譯du為突(定沒),中古dod),它源自漢語的大*daar。
長狄鄋瞞也就是璐氏、林胡為黑狄可從林邑蠻的膚色得到印證。林邑是因林胡而得名的,因南方曰蠻而被稱為林邑蠻。《隋書·林邑傳》說“其人深目高鼻,發(fā)拳色黑”。鄺露《赤雅》說“馬人本林邑蠻,深目猳鼻,散居峒落”。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一0四“廣東八”有同樣的詞句?!稌x書·四夷列傳》“林邑”條說“林邑國本漢時象林縣,則馬援鑄柱之處也”。林邑在今越南境內(nèi)的中圻。秦置象郡象林縣是以當(dāng)?shù)靥厣笙蠛拖罅謥砻?。東漢末,象林功曹之子區(qū)連自立為王,中國史籍稱林邑,一般認(rèn)為是象林之邑之省稱(象林之邑的省稱應(yīng)是象邑,象邑比林邑更能昭示地方特征)。8世紀(jì)中葉后改稱環(huán)王。9世紀(jì)后期又依其國都之名改稱占城。占城之占源自梵語Camp,音譯為占婆、瞻波、占波等。占婆為占婆補羅(Champa-pura)的省譯,“補羅”梵語意為“城”,占婆補羅意為占城。林邑蠻可能源自印度?!赌鲜贰ち忠貍鳌氛f“其大姓號婆羅門”這表明林邑蠻是從印度遷移過來的民族。占婆Champa/Camp中的婆pa/p可能是藏語的陽性后綴-巴pa。-pa在巍山彝族中也是陽性后綴。云南哀牢山上段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彌渡,景東及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南華等縣彝族,稱虎為“羅”,公虎為“羅頗”,母虎為“羅摩”;彝人都自稱“羅羅”,男人自稱“羅羅頗”,女人自稱“羅羅摩”;從這些稱呼可以看出在以上彝語地區(qū)-頗為陽性后綴,-摩為陰性后綴。景頗之頗,Lipo之-po亦是陽性后綴。-頗當(dāng)出自藏語的陽性后綴巴pa。漢族(人):彝(巍山)xa21pa21,傈僳x31pha31,納西xα33pα21。彝(巍山)稱藏族(人)ku21to33ts21pa21。由于占Cham與金尼閣長chcam、cha相同,占Cham/Cam有可能是漢語“長”之音變讀音;若然,Champa意即長人。林邑蠻“深目高鼻”(“深目猳鼻”)帶有胡人的典型特征。從林邑蠻的身上可推知林胡也“發(fā)拳色黑”?!妒酚洝ぺw世家》記載趙襄子(公元前475-前425年)剖竹得朱書曰:“趙毋恤,余霍泰山山陽侯天使也。三月丙戊,余將使女反滅知氏。女亦立我百邑,余將賜女林胡之地。至于后世,且有伉王,赤黑,龍面而鳥噣,鬢麋髭髯,大膺大胸,修下而馮,左衽界乘,奄有河宗,至于休溷諸貉,南伐晉別,北滅黑姑?!贝撕诠卯?dāng)即林胡之地,赤黑的伉王當(dāng)是赤狄。《史記·趙世家》緊接著記載趙與韓、魏“反滅知氏,共分其地。……于是趙北有代,南并知氏,強于韓、魏?!笨芍春诠?,本為林胡之地。代(定咍)l'gs(徒耐),[支讖譯de為逮(定代、定霽)、譯thah為臺(喻之、透咍)、為特(定德)],中古dais,王力《同源字典》之代dk接近英語dark[da:k]‘黑暗的;(皮膚或頭發(fā)等)黑色的;黑夜,傍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使王烏等窺匈奴。匈奴法,漢使非去節(jié)而以墨黥其面者不得入穹廬。王烏,北地人,習(xí)胡俗,去其節(jié),黥面,得入穹廬?!北砻餍倥绪裘媪?xí)俗。匈奴的黥面習(xí)俗的產(chǎn)生可能是因匈奴的主體部落為黑膚色,其他處于附屬地位的部落(如白狄)為了和主人趨同而有意將其皮膚弄黑。
大人部落后來移動到了南方。么些,即今納西族。據(jù)《蠻書》載,么些在唐代居住在鹽源、鹽邊地區(qū)?!毒乓目肌份d:“其人長大黑色,男子發(fā)紐成索,白手巾纏頭,身著短衣,足穿皮鞋,身垢不洗,內(nèi)披衣甲,外覆大黑編氈,出入常帶刀。居荒村,種蕎麥及青稞食之。畜犏牛山羊為生。有事以艾炙羊膊卜其吉兇。婦女紐發(fā)細(xì)辨,短衣赤腳,內(nèi)披氈毯,外披羊皮。飲食以青稞蕎麥面牛羊酥乳煎茶食之。疾病殺牛羊祭鬼求安。不服藥?;橐耘qR聘娶。燕會以牛羊豬肉或剁碎或燒煮半熟為食,青稞蕎麥為酒。凡死葬不用棺槨,富者以綾絹、貧者以布纏裹,用竹笆舁去;殺豬帶毛壓扁,名曰豬膘,同尸燒之,取其頭顱及手足骨掛于懸?guī)r之上。三年復(fù)殺馬延僧作佛事,將骨拋棄,再不復(fù)視?!奔{西nα31i33中的第一音意為“黑”“大”(支謙譯da為那,納西語大d21)、第二音意為“人”,合意為“黑人”(納西語中“黑人”的正確讀法是i33nα31)、“大人”?!凹{西”一名的理據(jù)可從《九夷考》的記載找到。《九夷考》稱當(dāng)時的納西族“其人長大黑色”,納西族自稱為“黑人”“大人”是符合其過去的種族特征的。么些之些即今納西之西,意為人;如果將“么”(麼(明戈)maal(眉波)、(明戈)maal?(亡果),中古mua、mua?)解釋為漢語的“烏”“墨”或英語Moor,那么“么些”的含義也是黑人。不過,麼更可能是赤狄蒲類的音轉(zhuǎn):蒲類*Mbar>*mmar>*maa(g)>麼*mua、*mua?。
《史記》只泛泛地、簡單地記載了林胡的大概位置。《史記·匈奴列傳》“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痹谶@里司馬遷將林胡放在晉國的北面?!妒酚洝ぺw世家》記載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蕃之地,……敗林人于荏,而功為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按趙武靈王的話,林胡應(yīng)在趙國之西。趙武靈王前往公子成家說服公子成:“……自常山以至代、上黨,東有燕、東胡之境,而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背I奖久干?,在今河北曲陽西北、山西渾源縣東。趙武靈王在說服公子成時不知何故未提及林胡。趙武靈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王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xiàn)馬?!庇苤屑从芰秩?,也叫榆谷;故址在今內(nèi)蒙古準(zhǔn)格爾旗。此榆中并非甘肅之榆中?!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自榆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遷北河榆中三萬家”。故地所在地說法不一:三國魏蘇林說在上郡,指今陜西的東北角。唐張守節(jié)說在勝州北河北岸,即今內(nèi)蒙古河套東北岸。二說都認(rèn)為榆中即榆溪塞所在。晉徐廣、北魏酈道元說在金城,即今甘肅蘭州市、榆中一帶,與榆溪塞不在一處。趙武靈王所至榆中當(dāng)在內(nèi)蒙古河套東北岸,林胡王到這里獻(xiàn)馬表明林胡就在榆林塞外且趙武靈王使林胡王懾服。林胡和趙國結(jié)成聯(lián)盟并為趙國提供雇傭軍,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攻中山?!t鍖④囼T,趙希并將胡、代?!壁w希并所將胡軍應(yīng)即林胡軍隊。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復(fù)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傳位給王子何,武靈王自號為主父?!爸鞲赣钭又髦螄?,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云中、九原直南襲秦,于是詐自為使者入秦?!被菸耐醵辏ü?97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樓煩王于西河而致其兵?!蔽骱邮侵岗w之西(今山西、內(nèi)蒙古間)的黃河,此時的樓煩似乎位于內(nèi)蒙古河套之南的河南地。
中國姓氏文化歷經(jīng)了五千年始終延續(xù)和發(fā)展著,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tǒng)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姓氏的傳承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非常重要。
中國在五千年前形成姓氏,并逐漸發(fā)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xù).百家姓中有七成姓來源于洛陽偃師. “姓氏”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一個詞,但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明顯的區(qū)別.姓源于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guān)系....
據(jù)統(tǒng)計,中國歷史上先后出現(xiàn)過近一萬二千個姓氏,其中單姓五千多個,雙字的為四千多個,三至九字的姓氏則二千多個。
現(xiàn)在通用的姓氏約有四千七百多個,其中單姓居絕大多數(shù),雙字姓氏一百多個,三字以上的姓氏罕見。最常用的一百個姓氏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漢族中,平均每三十二萬人共用一個姓氏。
其中李姓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占中國人口總數(shù)的7.25%。
第二大姓是王姓,有9207.4萬人,占中國大陸人口總數(shù)的7.19%。
第三位是張姓,有8750.2萬人,占中國大陸人口總數(shù)的6.83%。
并且有以下10個姓氏人口數(shù)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氏: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吳、周
姓氏人口少于2000萬人多于1000萬人的姓氏有12個:徐、孫、馬、朱、胡、郭、何、高、林、羅、鄭、梁。
《中國姓氏大辭典》顯示,中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雙字姓9012個、三字姓4850個、四字姓2276個、五字姓541個、六字姓142個、七字姓39個、八字姓14個、九字姓7個、十字姓1個。
中華所有的姓氏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褚 衛(wèi)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yán) 華 金 魏 陶 姜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云 蘇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鮑 史 唐 費 廉 岑 薛 雷 賀 倪 湯
滕 殷 羅 畢 郝 鄔 安 常 樂 于 時 傅
皮 卞 齊 康 伍 余 元 卜 顧 孟 平 黃
和 穆 蕭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貝 明 臧 計 伏 成 戴 談 宋 茅 龐
熊 紀(jì) 舒 屈 項 祝 董 梁 杜 阮 藍(lán) 閔
席 季 麻 強 賈 路 婁 危 江 童 顏 郭
梅 盛 林 刁 鍾 徐 邱 駱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萬 支 柯 昝 管 盧 莫
經(jīng) 房 裘 繆 干 解 應(yīng) 宗 丁 宣 賁 鄧
郁 單 杭 洪 包 諸 左 石 崔 吉 鈕 龔
程 嵇 邢 滑 裴 陸 榮 翁 荀 羊 於 惠
甄 麴 家 封 芮 羿 儲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烏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車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宮
寧 仇 欒 暴 甘 鈄 歷 戎 祖 武 符 劉
景 詹 束 龍 葉 幸 司 韶 郜 黎 薊 溥
印 宿 白 懷 蒲 邰 從 鄂 索 咸 籍 賴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陽 郁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黨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酈 雍 卻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僪 浦 尚 農(nóng) 溫 別 莊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xí)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終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
歐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
曾 毋 沙 乜 養(yǎng) 鞠 須 豐 巢 關(guān) 蒯 相
查 后 荊 紅 游 竺 權(quán) 逮 盍 益 桓 公
萬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于 單于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鐘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司徒 司空 召 有 舜 葉赫那拉 叢 岳
寸 貳 皇 僑 彤 竭 端 赫 實 甫 集 象
翠 狂 辟 典 良 函 芒 苦 其 京 中 夕
之 章佳 那拉 冠 賓 香 果 依爾根覺羅 依爾覺羅 薩嘛喇 赫舍里 額爾德特
薩克達(dá) 鈕祜祿 他塔喇 喜塔臘 訥殷富察 葉赫那蘭 庫雅喇 瓜爾佳 舒穆祿 愛新覺羅 索綽絡(luò) 納喇 烏雅 范姜 碧魯 張廖 張簡 圖門 太史 公叔 烏孫 完顏 馬佳 佟佳
富察 費莫 蹇 稱 諾 來 多 繁 戊 樸 回 毓
稅 葷 靖 緒 愈 碩 牢 買 但 巧 枚 撒
泰 秘 亥 紹 以 壬 森 齋 釋 奕 姒 朋
求 羽 用 占 真 穰 翦 閭 漆 貴 代 貫
旁 崇 棟 告 休 褒 諫 銳 皋 閎 在 歧
禾 示 是 委 釗 頻 嬴 呼 大 威 昂 律
冒 保 系 抄 定 化 萊 校 么 抗 禰 綦
悟 宏 功 庚 務(wù) 敏 捷 拱 兆 丑 丙 暢
茍 隨 類 卯 俟 友 答 乙 允 甲 留 尾
佼 玄 乘 裔 延 植 環(huán) 矯 賽 昔 侍 度
曠 遇 偶 前 由 咎 塞 斂 受 瀧 襲 釁
叔 圣 御 夫 仆 鎮(zhèn) 藩 邸 府 掌 首 員
焉 戲 可 智 爾 憑 悉 進(jìn) 篤 厚 仁 業(yè)
肇 資 合 仍 九 衷 哀 刑 俎 仵 圭 夷
徭 蠻 汗 孛 乾 帖 罕 洛 淦 洋 邶 鄲
郯 邗 邛 劍 虢 隋 蒿 茆 菅 萇 樹 桐
鎖 鐘 機 盤 鐸 斛 玉 線 針 箕 庹 繩
磨 蕢 甕 弭 刀 疏 牽 渾 惲 勢 世 仝
同 蟻 止 戢 睢 冼 種 涂 肖 己 泣 潛
卷 脫 謬 蹉 赧 浮 頓 說 次 錯 念 夙
斯 完 丹 表 聊 源 姓 吾 尋 展 出 不
戶 閉 才 無 書 學(xué) 愚 本 性 雪 霜 煙
寒 少 字 橋 板 斐 獨 千 詩 嘉 揚 善
揭 祈 析 赤 紫 青 柔 剛 奇 拜 佛 陀
彌 阿 素 長 僧 隱 仙 雋 宇 祭 酒 淡
塔 琦 閃 始 星 南 天 接 波 碧 速 禚
騰 潮 鏡 似 澄 潭 謇 縱 渠 奈 風(fēng) 春
濯 沐 茂 英 蘭 檀 藤 枝 檢 生 折 登
駒 騎 貊 虎 肥 鹿 雀 野 禽 飛 節(jié) 宜
鮮 粟 栗 豆 帛 官 布 衣 藏 寶 鈔 銀
門 盈 慶 喜 及 普 建 營 巨 望 希 道
載 聲 漫 犁 力 貿(mào) 勤 革 改 興 亓 睦
修 信 閩 北 守 堅 勇 漢 練 尉 士 旅
五 令 將 旗 軍 行 奉 敬 恭 儀 母 堂
丘 義 禮 慈 孝 理 倫 卿 問 永 輝 位
讓 堯 依 猶 介 承 市 所 苑 杞 劇 第
零 諶 招 續(xù) 達(dá) 忻 六 鄞 戰(zhàn) 遲 候 宛
勵 粘 薩 鄺 覃 辜 初 樓 城 區(qū) 局 臺
原 考 媯 納 泉 老 清 德 卑 過 麥 曲
竹 百 福 言 第五 佟 愛 年 笪 譙 哈 墨
南宮 賞 伯 佴 佘 牟 商 西門 東門 左丘 梁丘 琴
后 況 亢 緱 帥 微生 羊舌 海 歸 呼延 南門 東郭
百里 欽 鄢 汝 法 閆 楚 晉 谷梁 宰父 夾谷 拓跋
壤駟 樂正 漆雕 公西 巫馬 端木 顓孫 子車 督 仉 司寇 亓官
鮮于 鍾離 蓋 逯 庫 郟 逢 陰 薄 厲 稽 閭丘
公良 段干 開 光 操 瑞 眭 泥 運 摩 偉 鐵
迮
網(wǎng)上部分姓氏由來:
趙Zhào:伯益的后裔造父為周穆王駕車,穆王把趙城賜了給他,其后代以國為姓。趙匡胤是宋代的開國皇帝,據(jù)說趙姓放在第一位與此有關(guān)。
錢Qián:彭祖的孫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錢府上士,其后人以其官為姓。
孫Sūn:周文王的一后代叫惠孫,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孫”作為姓。
李Lǐ:皋陶的后人理征因得罪紂王被處死,其妻兒在一棵李子樹下摘果充饑得以活命,其后人為紀(jì)念李子的救命之恩改為“李”姓。
周Zhōu: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后代都以周為姓氏,還有以周文王或者周公的部分后人也以周為姓,以及唐朝時為避唐玄宗名諱,姬姓改為周姓。
吳Wú:周太王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建立吳國,其子孫稱為吳氏。
鄭Zhèng:鄭桓公遺族以國名為姓。
王Wáng: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代。
馮Féng:畢公高的后人就以封地為姓。
陳Chén:最早出自媯姓,胡公滿的子孫們以國為姓。
褚Chǔ:恭段受封于褚邑,子孫就都以“褚”為姓。
衛(wèi)Wèi:周文王的第九個兒子叫康叔,建立了衛(wèi)國,他的后代以國名為姓。
蔣Jiǎng:周武王的兄弟伯齡,被封到“蔣”,公族子孫以國名為姓。
沈Shěn:周文王的第十個兒子叫季載,成立沈國。沈國君主的后代都以沈為姓。
韓Hán:周時貴族武子,受封于韓原,子姓以地名為姓;戰(zhàn)國時的韓國,被秦國并,原韓國王族世代姓韓。
楊Yáng:上古時候,周宣王的兒子尚父,封到楊邑,稱做楊侯,建楊國,子孫用楊姓。
朱Zhū:西周時,周武王封曹俠到邾,后代以地名為姓,寫作朱。
秦Qín:伯益的后裔非子善于馴養(yǎng)馬匹,被周孝王封為秦地的首領(lǐng),建立了秦國。其后人以國為姓。
尤Yóu:尤姓是由沈姓而來。
許Xǔ:遠(yuǎn)古炎帝的后代。文叔建立了許國,后代就以許為姓。
何Hé:春秋戰(zhàn)國時,韓國的公族中有一支遷移至江淮,以國為姓。
呂Lǚ:炎帝后代伯夷被封為呂侯,他的后代就用呂作為姓。
施Shī:夏朝時,有諸侯國,稱施國,今湖北恩施縣,其后代姓施。
張Zhāng:春秋時晉國貴族叫解張,他的后代用他的名作為姓。
孔Kǒng:開國君主叫天乙,后將乙字和子字并攏,形成孔字,定為姓。
曹Cáo:遠(yuǎn)古有一貴族叫“安”,幫助大禹治水,被恩賜給一個曹姓。
嚴(yán)Yán:嚴(yán)姓是由莊姓變來。
華Huà:西周時候,宋國公子,受封于“華”,他的子孫后來就以地名為姓。
金Jīn:遠(yuǎn)古黃帝的兒子少昊的后代以金為姓。
魏Wèi:畢萬的后代畢斯建起魏國,稱魏文侯,其后人以國為姓。
陶Táo:堯的子孫中,有人以制陶為榮耀,就姓陶,世代延續(xù)。
姜Jiāng:以地名為姓。
戚Qī:以地名為姓。
謝Xiè:用地名做姓。
鄒Zōu:最早出自姚姓,以地名為姓。姓名名典《姓觽》:鄒國,舜后,姚姓。舜帝后裔姚姓族人開創(chuàng)建有鄒國,是最早的鄒國。 參見舜文化,虞舜文化 。
喻Yù:遠(yuǎn)古黃帝時,有個醫(yī)官叫俞柎,為喻姓祖先。
柏Bǎi:柏姓起源非常古老,黃帝有個孫子叫顓頊,他的老師就姓柏。
水Shuǐ:水姓是大禹的后代,大禹治水,他的族人都當(dāng)水工,后來就以水為姓。
竇Dòu:大禹的后代,紀(jì)念先人。
章Zhāng:部落得一姓,其中就有章姓。
云Yún:黃帝的后代。
蘇Sū:遠(yuǎn)古貴族昆吾,因為封在蘇城為首領(lǐng),就以地名為姓。
潘Pān:季孫的后代就以潘為姓。
葛Gě:最早的葛姓源于葛天氏。
奚Xī:奚姓是黃帝的子孫。
范Fàn:貴族士會,被晉國國君封為范邑的首領(lǐng),他的子孫就以地名為姓。
彭Péng:大彭國的創(chuàng)建者篯鏗,就是彭祖。
郎Láng:地名為姓。
魯Lǔ: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受封于魯?shù)兀髞眙攪耐豕F族都以魯為姓。
韋Wéi:韋姓的一支是韓信的后代。
昌Chāng:始祖昌意,是黃帝的兒子。
馬Mǎ:伯益的后裔趙奢受封馬服君,他的子孫姓馬。
苗Miáo:春秋時期的賁皇享用苗邑的物產(chǎn),就以地名為姓。
鳳Fèng:黃帝的后代帝嚳有個大臣叫鳳鳥氏,主管歷法天文,其后代以鳳為姓。
花Hu?。赫飞习l(fā)現(xiàn)最早的花姓名人為唐代有倉部員外郎花季睦。
方Fāng:神農(nóng)氏的后代中有一位叫榆罔,其兒子受封方山后叫方雷,方雷的子孫就以地名為姓。
俞Yú:黃帝時,有個名醫(yī)叫俞跗,是俞姓的始祖。
任Rén:黃帝的小兒子叫禺陽,受封于任邑。其子孫以任為姓。
袁Yuán:周朝伯轅的后代將轅省去左半邊,作為姓。
柳Liǔ:春秋時期展禽,改姓了柳下,史書上稱他柳下季,柳姓由此開頭。
酆Fēng:周武王將弟弟封于酆邑,他的后代以地名為姓。
鮑Bào:春秋時期敬叔在齊國做官,受封于鮑邑,后代就以鮑為姓。
史Shǐ:黃帝有一名史官叫倉頡,后代以其官職為姓,就形成了史姓。倉頡被中國人尊為造字的圣人。
唐Táng:遠(yuǎn)古時,堯曾經(jīng)在“唐”那個地方做首領(lǐng)。堯的族人就有以地名為姓。
費Fèi:春秋時期,魯國有個人物叫父,因有功勞受封為費邑的首領(lǐng),現(xiàn)今山東魚臺縣費亭一帶,他的子孫就以地名為姓,世代延續(xù)。
廉Lián:遠(yuǎn)古黃帝的七世孫叫大廉,大廉(伯益之長子)的后代形成了廉姓。
岑Cén:周朝岑子建岑國,岑國的公族子孫,以國名為姓。
薛Xuē:薛登的后代以薛為姓。
雷Léi:黃帝的一個妻子姓方雷,雷姓由此而來。
賀Hè:賀姓由慶姓轉(zhuǎn)變來。
倪Ní:倪氏本為郳氏,因避仇改為倪。
湯Tāng:湯王的后代有人就以祖先的名為姓。
滕Téng:周武王封弟弟叔繡封于滕國,后代子孫以國名為姓。
殷Yīn:源出于子姓。
羅Luó:源于熊姓,是以國為名的姓。
畢Bì:畢公高的后代以國名為姓,稱為畢氏。
郝Hǎo:源于子姓,是伏羲氏的后裔。
鄔Wū:古帝顓頊后裔陸終氏第四子求言(妘姓)別封于鄔,后代子孫以鄔為姓。
安ān:源自始祖。
常Cháng:出自姬姓。
樂Yuè:樂源出于子姓,西周末,公子衎字樂父,他的孫子以祖父字中“樂”命氏,稱為樂氏。
于Yú:源出于姬姓。周武王的第三個兒子叔分封在邘國,與馮姓相同,后代去邑為姓,稱為于氏。
時Shí:春秋時齊國賢士時子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時”為姓。
傅Fù:黃帝裔孫大由封于傅邑,其后代以地名為姓。
皮Pí:樊仲皮的后人以他字中的“皮”為姓。
卞Biàn:西周時,曹叔振鐸的子孫分封在卞,他的后代稱為卞氏。
齊Qí:齊康公后人,稱為齊氏。
康Kāng:源于謚號。
伍Wǔ:春秋時,楚莊王有個寵臣名叫伍參,是楚公族的后人。莊王封伍參為大夫,稱為伍氏。
余Yú:春秋時,晉人由余穆公重用,他為穆公出謀劃策,攻滅西戎十二國,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他的后世子孫以其名字中的“余”為姓,稱為余氏。
元Yuán:春秋時,因衛(wèi)國大夫元 的封地在元,其后世子孫即以元為姓。
卜Bǔ:卜姓是古代從事占卜者的后代。
顧Gù:夏朝附庸國顧國,顧國為商湯所滅后,原王公族人以國名為姓。
孟Mèng:春秋時,衛(wèi)國國君叫衛(wèi)襄公,衛(wèi)襄公的兒子叫公孟。公孟的子孫有的姓公孟,有的省去公字而姓孟。
平Píng:戰(zhàn)國末期,韓哀侯之子婼封于平邑。秦滅韓后,婼率族人遷居于下邑,他的孫子以原封地命姓。
黃Huáng:出自嬴姓,為伯益的后裔。
和Hé:祝融氏重黎的后人羲和的后代。
穆Mù:意為賢良、和氣。
蕭Xiāo:蕭國后代子孫以國名為姓。
尹Yǐn:上古少昊氏的后裔。
姚Yáo:舜因最初在姚墟,他的后裔子孫即以地為姓。
邵Shào: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音shì),食邑于召子孫遂以召為氏,后加邑為邵。
湛Zhàn:夏代早期,斟灌氏國后人以國為姓。
汪Wāng:汪姓出自汪芒氏。
祁Qí:源自姬姓。
毛Máo:以封邑名作為姓的。
禹Yǔ:人名命名。
狄Dí:狄姓來自閼伯的母親。
米Mǐ:春秋時代,楚國的后代當(dāng)中有了米姓。
貝Bèi:周文王的后代召公康,后代以國名為姓。
明Míng:古代部落首領(lǐng)燧人氏有一個重臣叫明由,他的后世子孫以其名作為姓。
臧Zāng:魯孝公兒子驅(qū),他的后代以封地名作為自己的姓。
計Jì:禹后人的封地,后人便以國名。
伏Fú:伏姓出自風(fēng)姓。
成Chéng:出自姬姓。
戴Dài:宋戴公的后裔以他的謚號為姓。
談Tán:出自子姓,是殷商皇族的后裔。
宋Sòng:出自子姓,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
茅Máo:周公旦的第三個兒子名叔,受封于茅邑,子孫以國名為姓。
龐Páng:出自高陽氏。黃帝的孫子顓頊生有八個兒子,其中有一個兒子名叫龐降,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名字作為姓。
熊Xióng:傳說黃帝曾在有熊建都,所以黃帝的后代中有人以都城為姓。
紀(jì)Jǐ:出自姜姓。西周時,炎帝裔孫被封于紀(jì),建立紀(jì)國,因?qū)俸罹?,所以被稱作紀(jì)侯。紀(jì)國為齊國所滅,紀(jì)侯子孫便以國名為姓。紀(jì)姓另有一支由舒姓改成。
舒Shū:周朝封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廬江縣西),建立舒國,曾被徐國所滅,后又復(fù)國,不久又亡于楚國,其國君族人以舒為姓。
屈Qū:是夏代屈驁的后代。
項Xiàng:春秋時期,楚國公子燕受封于項城(今河南項城縣),建立項國。后項國被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國名為姓。
祝Zhù:周武王封黃帝的己姓后裔在祝國(今山東臨沂縣東南),后代子孫以國名為姓。
董Dǒng:相傳黃帝后裔董父被舜帝封于鬷川,并賜以董姓,其子孫沿習(xí)為姓。
梁Liáng:西周時,周宣王封秦仲二兒子康在夏陽梁山(今陜西韓城附近)立國為君,為梁康伯。后梁國為秦國所滅,其后代便以梁為姓。
杜Dù:舜封堯之子丹朱于唐。周成王時,唐國因不服王命被滅,成王改封唐國后人于杜(今西安市東杜陵)。宣王執(zhí)政后,杜國君在朝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因得罪了宣王的寵妃,被宣王屈殺。杜伯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一支以杜為姓。杜姓另一支為北魏時期鮮卑人獨孤渾氏改姓。
阮Ruǎn:出自偃姓。皋陶的后人在商朝時被封在涇水與渭水之間的阮國(今甘肅涇川縣東南),商末時被周文王所滅,國人便以阮為姓。
藍(lán)Lán: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封邑在藍(lán)田,他的子孫以地名為姓。
閔Mǐn:源于姬姓。
席Xí:為籍姓所改。
季Jì:顓頊后裔陸終的第三個兒子為季連,他的后代以排行為姓。
麻Má:春秋時期,熊嬰做了齊國的大夫,他以祖先食邑為姓,改姓麻,史稱麻嬰。
強Qiáng:強姓出自姜姓,炎帝的后裔。
賈Jiǎ:周朝康王時,封唐叔虞的小兒子公明于賈(今山西襄汾西南),稱賈伯,他的后代以賈為姓。
路Lù:古代傳說中黃帝后裔玄元,因有功,被封為路中侯,他的好幾代子孫都延承這個爵稱,后來漸漸變成了這個氏族的姓。他的后代以路為姓。
婁Lóu: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代。周武王滅商后,把夏帝少康的后代東樓公封于杞國(河南杞縣)。至春秋時期,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威脅下被迫東遷,杞君有一支子孫被封在婁邑(今山東諸城西南),后來以婁為姓。
危Wēi:三苗原居于洞庭湖、鄱陽湖一帶,后遷徙到西北的三危山,三苗后裔中有以危為姓者。
江Jiāng:出自嬴姓。少昊五世孫伯益之后被封在江(今河南正陽西南),江國后來被楚國滅掉,國人便以江為姓。
童Tóng:相傳古帝顓頊有個兒子叫老童,他的后代以祖上名字為姓,稱童氏。
顏Yán:古帝玄孫陸終第五子名安,周武王封其后裔挾于邾(今山東曲阜南陬村),后有邾武公名夷父,字顏,稱之謂顏公。他的后代以祖字為姓,稱顏氏。
郭Guō:姬序號為虢公,因虢與郭同音,轉(zhuǎn)化變音,其后代便稱為郭姓。
梅Méi:梅姓出于子姓,是商湯的后裔,發(fā)源于今天的安徽省亳州東南。
盛Shèng:源出有三:出自姬姓,出自組名為氏,出自少數(shù)民族漢化改姓。
林Lín:出自子姓,是商湯的后代。
刁Diāo:出自姬姓。
鐘Zhōng:伯宗的兒子伯州食邑在鐘離,其后人以鐘離作為姓,后簡稱鐘。
徐Xú:出自贏姓,伯益次子若木的后裔,發(fā)源于今天的安徽省泗縣。
邱Qiū:出自姜姓,發(fā)源于今天的山東省昌樂。
駱Luò:出自姜姓。姜太公的后代有一個名叫公子駱,他的后世子孫以他的字作為姓,這樣就有了駱姓。
高Gāo:一支源于遠(yuǎn)古時代高臺宮殿的建筑者,其始祖是黃帝時的大臣高元。
夏Xià: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裔。
蔡Cài:源自姬姓,發(fā)源于今天的河南省上蔡西南。
田Tián: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大禹的后代胡公滿于陳(今河南省境內(nèi)),并且建立了陳國,其后代都以陳作為姓。
樊Fán:出自姬姓,發(fā)源于今天的河南省濟(jì)源縣。
胡Hú:源于姬姓和歸姓。
凌Líng:出自姬姓,發(fā)源于今天的河北省。
霍Huò:出自姬姓,發(fā)源于今天的山西省霍縣西南。周武王在位時封叔武于霍,并且建立了霍國,世稱叔武為霍叔,春秋時霍國被晉獻(xiàn)公所滅,此后,霍國王室的后世子孫便以國名為姓。
虞Yú:最早出自姚姓,舜的兒子商均封于虞城,建立諸侯國虞國,其后世子孫便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
萬Wàn:出自姬姓,發(fā)源于今天的山西省芮城。
支Zhī:來源比較復(fù)雜,而且模糊。傳說堯舜時期有一個叫支父的人,他的子孫后代以支為姓。
柯Kē:出自姜姓,發(fā)源于齊國(今山東境內(nèi)),是傳說中炎帝的后裔,為姜子牙的嫡系子孫。
昝Zǎn:是由咎姓發(fā)展而來的。
管Guǎn:出自姬姓,發(fā)源于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市。
盧Lú:出自姜姓,發(fā)源于今天山東省的長清縣。
莫Mò:出自高陽氏,發(fā)源于今天河北省任丘北部。
經(jīng)Jīng:春秋時,鄭國公子共叔段被封于京(今河南滎陽縣東南),其后代以封邑為姓。
房Fáng:舜帝后來封丹朱的兒子陵于房國,陵的子孫便以地名為姓。
裘Qiú:春秋時,衛(wèi)國一大夫受封于裘,他的后代以封邑為姓,稱裘氏。
繆Miào:古代“穆”與“繆”同音通用,所以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也稱作秦繆公,他的庶子以謚號命姓,稱繆氏。
干Gān:春秋時,宋國有個大夫叫干,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干”字為姓,稱干氏。
解Xiè:出自姬姓,周朝貴族良的封地在解(今山西解縣),他的子孫以地名為姓,稱解氏。
應(yīng)Yīng:周武王克商后,封他的第四子于應(yīng)(今河南魯山縣境內(nèi)),他的后代以封地為姓,稱應(yīng)氏。
宗Zōng:周朝時設(shè)有輔佐天子掌管宗室之事的春官,春秋時魯國改稱宗伯,負(fù)責(zé)宗廟祭祀禮儀,有世襲此職者,其后代便以“宗”為姓。
丁Dīng:周朝時,姜子牙的兒子伋死后謚號為丁公,他的子孫以謚號為姓,稱丁氏。
宣Xuān:出自于謚號。
賁Bēn:賁姓有十起源:一是來自魯國縣賁父的后代;一是來自戎族氏族;一是來自晉國苗賁父的后代;一是來自秦國嬴姓的后代;一是來自兩周時期特殊稱謂等等。賁還有一個姓的讀音為Féi,今不多見。
鄧Dèng:殷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于鄧國的曼城,稱曼氏,后來又改封鄧國。
郁Yù:古時有郁國,春秋時為吳國大夫的封邑,其國人多為郁姓。春秋時魯國有宰相郁貢,他的后人以郁為姓,稱郁氏。相傳大禹的老師叫郁華,他便是郁姓的始祖,其后裔以祖字為姓,稱郁氏。
單Shàn:源出于姬姓。
杭Háng:源出于姒姓,是大禹的后代。
洪Hóng:共工氏后人因先輩曾負(fù)責(zé)治水之職,便給共字加水旁,作為自己的姓。
包Bāo:春秋后期,楚國有個大夫叫申包胥,他的子孫以他名字中的“包”字為姓。
諸Zhū:春秋時,魯國大夫受封于諸(今山東諸城西南),其后裔以封邑為姓,稱諸氏。西漢時,歷代名人有:無諸被封閩越王,他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諸”為姓。五代后周人諸葛十朋,在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后,不愿做宋朝臣民,隱居在會稽山。
左Zuǒ:周朝史官有左、右之分,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世襲左史之職的后人便以官職為姓。
石Shí:石厚的兒子石駘仲以祖父的字命姓,稱石氏。
崔Cuī:春秋時,齊丁公之子季子,把君位讓給了兄弟叔乙,自己去了崔邑(今山東章丘),從此稱為崔氏。
吉Jí:周宣王時有個大臣叫做尹吉甫,因赫赫軍功而聞名,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吉”字為姓,稱為吉氏。
鈕Niǔ:《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東晉有鈕滔,其后為鈕姓。
龔Gōng:姬和,因封地被稱為共(河南輝縣)伯,子孫因國命姓,古時“共”、“龔”同音通用,后來傳為龔
程Chéng:顓頊有兩個孫子重和黎,西周建立以后,重和黎的后代被封于程,并且建立了程國,后代以國為姓。
嵇Jī;嵇姓出自姒姓。
邢Xíng:邢姓出自姬姓。
滑Huá:滑姓出自姬姓。
裴Péi:裴姓出自嬴姓,伯益后裔。
陸Lù:陸姓發(fā)源于今天的山東省平原縣一帶。
榮Róng:黃帝時,有一個叫榮援的人,黃帝封他為諸侯,并且建立了榮國,他曾經(jīng)奉黃帝之命鑄鐘十二個,其后世子孫都以榮為姓。
翁Wēng:在夏朝初年,有一位貴族叫翁難乙,他可以說是翁姓的始祖。
荀Xún:荀姓出自姬姓。
羊Yáng:西周有一個種官職叫羊人,擔(dān)任這個官職之人的后世子孫,就以此為姓,這樣就有了羊姓。
於Yū:發(fā)源于今天的河南省。
惠Huì:遠(yuǎn)古時期的部落聯(lián)合首領(lǐng)顓頊的后代叫惠連,他的后代子孫就以“惠”作為自己的姓,這樣就有了惠姓。
甄Zhēn:上古部落首領(lǐng)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在夏朝時為卿仕,受封于甄,他的后裔也取姓為甄。
麴Qū:麴本是釀酒的主要原料,西周時成為掌管釀酒業(yè)的官名,世襲此職的人便以麴為姓。
家Ji?。涸醋杂诩铡?/p>
封Fēng:炎帝的后代,以地為姓。
芮Ruì:源于姬姓。周武王封姬良夫于芮,后人以國為姓。
羿Yì:為夏朝著名弓箭射手后羿的后代。
儲Chǔ:相傳上古時有儲國,儲國人的后代以儲為姓。
靳Jìn:戰(zhàn)國時期靳尚的后代便以靳為姓。
汲Jí:源自于姬姓。春秋時期,衛(wèi)宣公的公子居住的地方叫汲(今河南汲縣),他的后代以汲為姓。
邴Bǐng:齊大夫邴的封地也叫邴(今山東費縣東南),他的后代以封邑為姓,也稱邴氏,也有去邑成姓,稱丙氏。
糜Mí:最早始于夏代,是以谷物名稱命名的姓。
松Sōng:起源于秦朝。
井Jǐng:源自姜姓。
段Duàn:春秋時,老子李聃的孫子李宗在晉國為官,封于段干,他的后代一支姓段。
富Fù:周襄王時有姬姓大夫名富辰,直言敢諫,不避貴胄,為人稱道,他的后代有的以其名字為姓,稱富氏。
巫Wū:擔(dān)任巫官后人有的以巫字為姓。
烏Wū:出自金天氏。
焦Jiāo:神農(nóng)氏的后人,以國為姓。
巴Bā:戰(zhàn)國中期,巴國被秦國攻滅,巴人便以國名為姓。
弓Gōng:來源為職官名。
牧Mù:力牧助黃帝治理天下,立有大功,他的后代便以祖上名字為姓,一支姓力,一支姓牧。
隗Kuí和Wěi:湯滅夏桀后,封其后人于隗,建大隗國,春秋時為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國名為姓,稱隗氏。春秋時晉國大舉進(jìn)攻赤狄諸部落,赤狄人后裔漢化后沿用隗姓。
山Shān:周朝掌管山林的官員叫山師,子孫便稱為山氏。
谷Gǔ:源自于嬴姓。
車jū:春秋時,秦國大夫子車仲的后代為車姓 。
侯Hóu:春秋時,晉哀侯和緡侯均為晉武公所殺,哀侯和緡侯的子孫逃難他國后,便以祖上受封爵位為姓,稱侯氏。
宓fú或mì:mì音時是安靜的意思。讀fú,古同“伏”,“伏羲”亦作“宓羲”。
蓬Péng:源自姬姓。
全Quán:泉府官的后人以職官為姓,便有了泉姓,又因“全”、“泉”同音通用,于是也便有了全姓。
郗Xī:蘇忿生的后代受封于郗(今河南沁陽),其后人便以封邑命姓為郗姓。
班Bān:春秋時,楚國若敖的孫子出生后曾被母親棄于野外,吃虎乳長大。因虎有斑紋,其后代子孫以此事件命姓,為班姓。
仰Yǎng:仰姓一支出自舜帝時大臣仰延之后。
秋Qiū:秋姓為少昊氏之后。
仲Zhòng:商湯王左相仲虺的后代和春秋時宋莊公之子(字子仲)的后代,也以祖上名字為姓。
伊Yī:相傳堯出生在伊祁山,他的后代有的以伊為姓。
宮Gōng:周朝時有專門負(fù)責(zé)宮廷修繕和清潔事宜的官,名宮人,世襲此職的后人便以宮為姓。
寧Nìng:出自贏姓,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襄公的謚號為“寧”,他的后世子孫當(dāng)中有的人就以先人的謚號作為姓。
仇Qiú:出自九吾氏。
欒Luán:出自姬姓,發(fā)源于河北欒城一帶。
暴Bào:最初形成于商朝,發(fā)源地在今天河南省境內(nèi)。
甘Gān:夏朝的諸侯國當(dāng)中有一個甘國,后代以國為姓。
鈄Tǒu:出自姜姓。齊國的君主康公就以酒器名“鈄”作為自己的姓,這樣就有了鈄姓。
厲Lì:出自姜姓。
戎Róng:出自姜姓。在西周時期,有一個戎國,它是齊國的附庸,后來戎國滅亡了,其公族便以國名作為了姓。
祖Zǔ:湯是商朝的開國君主,他的后人祖乙、祖辛、祖丁等都先后做了商王,其支庶子孫以“祖”作為姓。
武Wǔ:發(fā)源于今天廣西省的水淳縣北部。
符Fú:出自姬姓。
劉Liú:遠(yuǎn)古堯帝的子孫中,有個叫劉累的,據(jù)說他能馴化龍和駕龍飛奔,他就是劉姓始祖。
景Jǐng:在春秋時期景差的后世子孫便以景作為自己的姓,這樣就有了景姓。
詹Zhān:據(jù)傳說“五帝”之一的舜,曾經(jīng)封黃帝后裔中得詹(受尊敬)的人為詹姓,這樣就有了詹姓。
束Shù:戰(zhàn)國時期齊國有一疏姓部族,后改為束姓。
龍Lóng:舜做部落聯(lián)合首領(lǐng),他的手下有一大臣名納,為龍氏,他的后世子孫都姓龍。
葉Yè:發(fā)源于今天河南省的葉縣。
幸Xìng:起源據(jù)與幸臣有關(guān)。
司Sī:部落首領(lǐng)神農(nóng)氏的屬下當(dāng)中,有專門負(fù)責(zé)占卜的大臣名司怪,他的后世子孫便以“司”作為姓。
韶Sháo:樂官的后世子孫以其祖上所作樂曲的曲名作為自己的姓,這樣就有了韶姓。
郜Gào:出自姬姓。
黎Lí:發(fā)源于今天河南省的??h。
薊Jì:發(fā)源于今天的北京市西南。
薄Bó:薄國君主的族人,便以封國之名作為自己的姓。
印Yìn:源自于姬姓。春秋時期,鄭穆公之子字子印,子印的孫子名段,在鄭國為卿大夫,以其祖父的字中的“印”為姓,稱為印氏。
宿Sù:伏羲氏的后裔被封在宿國(今山東東平),其后人以國名為姓。
白Bái:白阜被尊為白姓始祖。
懷Huái:是無懷氏的后人。
蒲Pú:舜的后代封于蒲(今山西永濟(jì)),舜的后代因此以地名為姓。
邰Tái:帝堯任命棄大司農(nóng),封于邰(今陜西武功),其子孫以地名“邰”為姓。
從Cóng:從姓源自于姬姓。
鄂è:春秋時,晉國大夫頃父之子嘉父叛晉,奔至鄂,稱為鄂侯,他們的后代以鄂為姓。
索Suǒ:索姓是湯王的后裔。
咸Xián:帝嚳為部落首領(lǐng)時,有個大臣叫咸邱黑,是咸姓的始祖。
賴Lài:是炎帝的后裔。
卓Zhuó:是春秋時楚國王族的后裔。
藺Lìn:是春秋時晉國王族的后裔。
屠Tú:古人有以屠宰為業(yè)者,他們的后代以屠為姓。
蒙Méng:顓頊的后裔。
池Chí:池姓源于嬴姓。
喬Qiáo:黃帝后代以山名取為橋姓,后來有的簡化為喬姓。
陰Yīn:周朝有陰邑,其大夫的后裔以食邑為姓,稱陰氏。
胥Xū:胥是以祖輩的名字命名的姓,起源于華胥、赫胥二氏。
能Nài:周成王時,大臣熊繹因功受封為男爵,他的后代將熊姓去四點改為能姓。
蒼Cāng: 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個叫蒼林,他的后代以祖輩名字為姓,稱蒼氏。黃帝的孫子顓頊有八個兒子,都是治世能臣,世稱“八愷”,其中長子名蒼舒,他的后代也以祖字為姓,形成蒼姓一支。大約漢代以后,蒼姓改為倉姓。
雙Shuāng:雙姓與蒙姓同出一宗,是顓頊的后裔。夏朝建立后,封顓頊之后于蒙雙,有子孫以地名為姓,成為蒙姓和雙姓兩支。
聞Wén:出自復(fù)姓聞人氏。
莘Shēn:莘姓一族是古帝祝融的后代。
黨Dǎng:黨姓出自夏朝,居住在黨項的王族多姓黨。
翟Zhái:翟姓出自隗姓。
譚Tán:譚姓是顓頊的后代。
貢Gòng:源于端木氏。
勞Láo:勞姓起源于西漢時期。
逄Páng:逄姓出自姜姓。
姬Jī:相傳黃帝的降生地有一條叫做“姬”的河,于是便以“姬”作為姓。
申Shēn:申姓發(fā)源于今天河南省的南陽。
扶Fú:大禹任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的時候,其屬下有扶登氏,他就是扶姓的始祖。
堵Dǔ:堵姓出自姬姓。
冉Rǎn:帝嚳為炎帝部落首領(lǐng)時,屬下的八個部落當(dāng)中就有冉姓,其后人世代姓冉。
宰Zǎi:宰姓源于姬姓,春秋時期,周公孔曾經(jīng)在周朝任太宰,人稱宰孔,其后世子孫就以“宰”作為了姓。
酈Lì:酈姓出自軒轅氏。
雍Yōng:雍姓出自軒轅氏,發(fā)源于今天河南省的內(nèi)黃。
郤Xì:春秋時期,晉國公族子弟叔虎建立郤國,后世子孫以封地名作為姓。
璩Qú:古時候有一個叫蘧邑的地方,那里的人最初是以地名“蘧”作為姓的,后來蘧姓改成了璩姓。
桑Sāng:桑姓出自金天氏。
桂Guì:桂姓出自姬姓。
濮Pú:舜任部落首領(lǐng)時,其子孫散封于濮地,這些人的后代便以地名作為姓。
牛Niú:周朝牛父的子孫以他的字“?!弊鳛樽约旱男?。
壽Shòu:是彭祖的后裔。
通Tōng:春秋時,巴國有大夫受封于通川,其后世子孫以封地名“通”作為姓。
邊Biān:商代有諸侯國邊國,國君為伯爵,被稱為邊伯,其后代稱為邊氏。
扈Hù:扈姓為大禹的后代。
燕Yān:南燕滅國后,伯倏的后人以國名為姓。
冀Jì:相傳唐堯的后代被周武王分封在冀(今山西河津),其國人便以冀為姓。
郟Jiá:周朝時,有地名稱為郟鄏(今河南洛陽西)。居住在這里的人以地名為姓。
浦Pǔ:出自于姜姓。
尚Shàng:尚姓一支為姜太公的后裔。
農(nóng)Nóng:農(nóng)姓出自神農(nóng)氏,是炎帝的后裔。
溫Wēn:周武王的兒子叔虞的后代被封于溫(今河南溫縣),其后以封地為姓。
別Bié:《姓苑》記載 “別氏,京兆人,望出天水、京兆”等。
莊Zhuāng:春秋時宋戴公名武莊,他的后人以其名字中的“莊”為姓。
晏Yàn:黃帝后裔顓頊的孫子名陸終,他的兒子為晏安,其后代遂為晏姓。
柴Chái:柴姓出自姜姓。
瞿Qú:瞿姓一支源于人名,商代有一大夫,因封地在瞿上而得名瞿父,他的子孫以祖先名為姓。
閻Yán: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武王封一位王族仲奕于閻鄉(xiāng),仲奕的后代以祖上封邑為姓,稱閻氏。
充Chōng:充人后代以職官名為姓。
慕Mù:慕姓出自慕容氏。
連Lián:黃帝孫子顓頊的曾孫陸終有子名惠連,他的后代以祖先名中的字為姓。
茹Rú:茹茹以族名為姓。
習(xí)Xí:古代有諸侯國習(xí)國,其國君后世子孫以習(xí)為姓。
宦Huàn:宦姓非常罕見。
艾ài:艾姓源于夏代,是禹王的后代。
魚Yú:子魚孫輩嫡傳一支以祖父名字為姓,稱魚氏,支庶孫以“魚孫”為姓。
容Róng:黃帝有史臣容成,其后代以容字為姓。
向Xiàng:炎帝有一個名叫向的裔孫被封為諸侯,其后代子孫便以先人的名為姓。
古Gǔ:古姓起源于殷商時期。
易Yì:易姓形成于春秋時期。
慎Shèn:慎姓發(fā)源于今天安徽省的穎上縣西北。
戈Gē:夏代東夷有寒國的兒子在戈國,其后代子孫就以國名作姓。
廖Liào:廖姓起源于今天的河南省唐河縣西。
庾Yǔ:相傳在遠(yuǎn)古帝堯時代,有掌庾大夫。以官名作為姓,這樣就有了庾姓。
終Zhōng:終姓是黃帝的后裔。
暨Jì:暨姓是顓頊的后人。
居Jū:居姓出自杜姓。
衡Héng:出自伊姓。
步Bù:步姓發(fā)源于今天山西省的臨汾市南。
都Dū:春秋初年,鄭國有個公族大夫叫子都,他的子孫以其字“都”作為姓。
耿Gěng:出自姬姓。
滿Mǎn:西周胡公滿的支庶子孫當(dāng)中有人以先祖名字中的“滿”字作為姓。
弘Hóng:在春秋時期,衛(wèi)國有個大夫叫弘演,他的后世子孫就以其名字中的“弘”字作為自己的姓。
匡Kuāng: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quán)的家臣句須任匡邑宰,后來他的孫子就以祖父做官地的名稱作為自己的姓。
國Guó:大禹為首領(lǐng)時,有一個專門掌管車馬的人名叫國哀,后世子孫都隨之以國為姓。
文Wén:周武王追謚父親西伯姬昌為周文王,子孫以其謚號“文”作為了姓。
寇Kòu:春秋時期衛(wèi)靈公的孫子在衛(wèi)國任司寇,他的后世子孫就以官名“司寇”作為自己的姓,后來簡稱寇氏。
廣Guǎng:上古廣成子的后代以廣成為姓。
祿Lù:出自子姓,是殷商最后一個帝王紂王的后代。
闕Què:闕姓起源于春秋之時。
東Dōng:東姓源于遠(yuǎn)古之時。
歐ōu:春秋時,越王無疆將次子封于烏程(今浙江吳興)歐余山的南面,古代稱山南為陽,所以他被稱為歐陽亭侯。
殳Shū:出于有虞氏。
沃Wò:沃丁的子孫有的以他的名字為姓,稱沃氏。
利Lì:出于理姓,與理、李、里同宗。
蔚yù:北周時設(shè)有蔚(yù)州,居住在這里的人以地名為姓。
越Y(jié)uè:越國公族支庶子孫有的以原國名為姓,形成越姓。
夔Kuí:遠(yuǎn)古時,堯和舜的樂官名叫夔,此姓的起源就在堯舜帝時代。夔原指龍形動物。
隆Lóng:隆姓源于地名。春秋時,魯國境內(nèi)有隆邑(今山東泰安西南),居住在這里的人以其地名為姓,形成隆姓。
師Shī:源于技藝和職官名。
鞏Gǒng:周敬王時有同族卿士簡公,受封于鞏(今河南鞏縣),稱為鞏簡公。鞏簡公的子孫以封邑為姓,稱鞏氏。
厙Shè:厙姓源于北周厙狄氏所改姓。
聶Niè:春秋時,齊丁公封其支庶子孫于聶邑(今山東茌平西),建聶國,為齊國附庸。其后世子孫以國名為姓,形成聶姓。
晁Cháo:源于姬姓。古代“朝”與“晁”相通,都有早晨之意,所以在姓中“朝”也寫作“晁”。周朝時,景王之子王子朝的子孫以朝為姓,又稱“晁”氏。
勾Gōu:又寫作“句”。其姓最早見于《山海經(jīng)》:“困民之國,勾姓”。
敖áo:上古五帝之一顓頊的老師叫做大敖,有的寫做太敖,他的后代以祖上名字為姓,形成敖姓。
融Róng:融姓起源于上古,是顓頊高陽氏后裔。
冷Lěng:冷姓系泠姓所改。
訾zǐ或zī:周朝時有訾邑(今河南鞏縣西南),居住在這里的人有的以地名為姓 [6] 。
辛Xīn:辛姓源于姒姓。
闞Kàn:闞姓源自姜姓。
那N?。荷坛跷涠〉囊釋O到那地(今湖北荊門東南)定居,形成那姓。
簡Jiǎn:春秋時,晉國大夫狐鞫居為周文王的后裔,他被封于續(xù),死后謚號為簡。
饒Ráo:饒姓一支源于姜姓。
空Kōng:空姓為復(fù)姓空同、空桑、空相等省文改成。
曾Zēng:曾參是春秋時的魯國人,而且是孔子的得意弟子。
毋Wú:毋姓起源于上古,堯?qū)傧挛憔渲圃斐鰳菲黧?,他就是毋姓的始祖?/p>
沙Sh?。貉椎圩霾柯涫最I(lǐng)時,他的屬下有夙沙氏,其后世子孫省文為沙氏。
乜Niè: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衛(wèi)國有大夫的采邑在乜城,其后人就把采邑名作為了姓。
養(yǎng)Yǎng:春秋時期,吳國公子掩余、燭庸逃到楚國,楚王把養(yǎng)地(今河南境內(nèi))封給了他們,后來其子孫后代就以祖上的封地名“養(yǎng)”作為姓。
鞠Jū:鞠姓出自姬姓,周始祖棄有支孫名叫陶,他出生時手心有紋似“鞠”字形,所以取名鞠陶,他的后世子孫便以鞠作為自己的姓。
須Xū:須姓源自風(fēng)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春秋時期有風(fēng)姓國叫須句國,該國的國民則稱須句氏,后來改為須氏。
豐Fēng:春秋時期,鄭穆公的兒子豐,在鄭僖公時任大夫,他的孫子便以其名“豐”作為姓,而稱為豐施、豐卷,后來他們的子孫也隨之姓豐。
巢Cháo:堯為帝時,有大臣巢父常居于山中,以樹為巢,故稱有巢氏。禹帝時曾封有巢氏之后建立巢國(今安徽境內(nèi))。在夏、商、周三代,巢國世代為諸侯國,春秋時期,楚國滅掉巢國,巢國后代公族便以原國名作為姓。
關(guān)Guān:夏朝時,夏桀是一個荒淫的暴君,有個叫關(guān)龍逢的賢臣曾去勸諫他,結(jié)果被處死,關(guān)龍逢的后代便姓關(guān)。
蒯Kuǎi:商朝時有蒯國(在今天河南省洛陽市一帶),其國人后來以國名作為姓。
相Xiàng:夏朝有一個帝王叫相,他的后裔支庶子孫,有的就以祖上的名字作為姓。
查Zh?。翰樾粘鲎越眨茄椎酆笠?。
後Hòu:後姓出自太昊氏,是上古太昊的孫子後照的后代。
荊Jīng:西周初年,荊君有庶出子孫則以原國號作為姓。
紅Hóng:紅姓出自熊姓。
游Yóu: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之子名偃,字子游,他的孫子以祖父的字作為姓。
竺Zhú:漢代,有樅陽人竹晏改“竹”為“竺”,其后世子孫即沿用竺姓。
權(quán)Quán:商武帝武丁的后人被封于權(quán)地(今湖北境內(nèi)),其后代以國為姓。
逯Lù:伯益后裔,秦國公族大夫有人受封于逯邑(今陜西境內(nèi)),其后世子孫以地位姓。
蓋Gě:春秋時期公族大夫受封于蓋邑(今山東沂水縣西北),后代子孫就以地位姓。
益Yì:伯益是秦國、趙國、黃國、徐國等諸侯國的始祖,其支庶子孫中有人以祖上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
桓Huán:源于上古,黃帝時有大臣桓常,他是桓姓的始祖。
公Gōng:出自姬姓。
萬俟Mò Qí:東晉時,鮮卑族的萬俟部落隨拓跋氏其部落族人以“萬俟”為姓。
司馬Sī Mǎ:相傳帝少昊始設(shè)司馬一職,掌管軍政。
上官Shàng Guān:春秋時期,楚莊王幼子名子蘭,擔(dān)任上官大夫。子蘭的子孫便以地名命姓。
歐陽ōu Yáng:蹄被封于烏程歐余山的南面,被稱為歐陽亭侯,他的支庶子孫以封地命姓。
夏侯Xià Hóu:杞簡公的弟弟被稱為夏侯,他的子孫于是以“夏侯”為姓。
諸葛Zhū Gě:商朝時,伯夷的后裔。
聞人Wén Rén:春秋時少正卯聲譽高被稱做“聞人”。他的支庶子孫有的便以“聞人”為姓。
東方Dōng Fāng:伏羲氏創(chuàng)八卦,八卦以東方為尊,其后代支庶子孫便以東方為姓。
赫連Hè Lián:是西漢時匈奴族的姓。
皇甫Huáng Fǔ:春秋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他的孫子以祖父之字為姓。
尉遲Yù Chí:為鮮卑族姓。
公羊Gōng Yáng:春秋時魯國人公孫羊孺頗有才華,他的支庶子孫以祖上名字中的兩個字命姓,形成公羊姓。公羊姓今已融入公姓。
澹臺Tán Tái: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弟子名叫澹臺滅明,字子羽。
公冶Gōng Yě:春秋時魯國季氏有族人叫季冶,字公冶,他的子孫便以公冶為姓。
宗政Zōng Zhèng:也作“宗正”。宗正是秦漢時期的官名,專管皇帝親屬的有關(guān)事宜,自秦始皇時開始設(shè)置。漢朝時。高祖劉邦有個本家親戚擔(dān)任宗正這一官職,后改姓為宗正。
濮陽Pú Yáng:濮陽為地名,在今河南濮陽縣,當(dāng)?shù)厝擞幸缘孛麨樾盏?,稱為濮陽氏。
淳于Chún Yú:春秋時期有淳于國,淳于國的人后來稱為淳于氏。
單于Chán Yú:歷史上匈奴族的最高首領(lǐng)稱為“單于”,他們的后代中有以“單于”為姓的。
太叔Tài Shū:春秋時,衛(wèi)文公有兒子名叫太叔儀,他的后代就是太叔氏。
申屠Shēn Tú:為上古舜帝的后代。
公孫Gōng Sūn:周朝國君一般立正妻所生的長子為太子,其他兒子就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被稱為公孫。有公孫的后代就以公孫為自己的姓。
仲孫Zhōng Sūn:出自姬姓。
軒轅Xuān Yuán:相傳黃帝號軒轅氏,他的后代中有以軒轅為姓的。
令狐Líng Hú:魏顆被晉君別封于令狐,“以邑為氏”而姓的令狐。
鐘離Zhōng Lí:源出于嬴姓,伯益的后裔。
宇文Yǔ Wén:鮮卑族有個部落首領(lǐng)自稱“字文氏”。
長孫Zhǎng Sūn:北魏建立后,拓跋硅認(rèn)為大伯沙莫雄的大兒子嵩是曾祖父的長孫,就賜嵩為“長孫”氏。嵩的后代也就一直以長孫為自己的姓。
慕容Mù Róng:三國時期,鮮卑族首領(lǐng)莫護(hù)跋在棘城以北建立國家,其后代以國為姓。
鮮于Xiān Yú:源出子姓。
閭丘Lǘ Qiū:春秋時齊國有大夫名叫閭丘嬰,他的后代稱為閭丘氏。
司徒Sī Tú:先秦設(shè)司徒這一官職。有的司徒后代就把官職作為自己的姓,稱為司徒氏。
司空Sī Kōng: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以官職名為姓。
佟Tóng:源于媯姓,出自夏王朝末期太史終古的后代。
第五Dì Wǔ:源于媯姓,出自漢高祖劉邦強遷原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田氏公族時封的編序,屬帝王賜姓。
言Yán:出自春秋時言偃之后,以祖名為姓。
福Fú:出自春秋時齊國大夫福子丹之后,以祖名為姓。
百Bāi:百,也是中國的一個古老姓氏。名人,如:百豐、百靈。
家Jiā:姓氏。名人,如:家定國。
姓Xìng:姓氏之一。名人,如:姓偉。
終ZHōng:中國著名姓氏之一。名人,如:終軍。
這些姓氏的發(fā)展,是《百家姓》得以成文的歷史背景。 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義上的,雖然有字面上的這么多姓。因為某些姓氏雖然在字面上不同,實際上部分姓是從某姓衍生出來的,比如姚姓, 據(jù)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開的全球華人公祭舜帝 大會上的最新統(tǒng)計,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達(dá)60個之多,如王、陳、胡、孫、虞、田、袁、車、陸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