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qonpc"><legend id="qonpc"></legend></pre><em id="qonpc"></em>

      国产精品熟女久久久久浪_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成人免费_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禁漫天堂资源中文www_中文字幕av成人在线电影_一级片'在线观看视频_久久人人爽人人片av_www.熟女人妻精品国产

      劉源清四川(起名字測試打分)

      2023-09-07 16:10:46
      八字起名網(wǎng) > 八字起名 > 劉源清四川(起名字測試打分)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剟⒃辞逅拇?,以及起名字測試打分的知識點(diǎn),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膠東地區(qū)(高密)姓氏考究(摘引)

      現(xiàn)代高密人的先祖遷自何處

      “問我故鄉(xiāng)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自明朝以來,這首民謠就一直在我國各地民間尤其是在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廣為流傳,在我們高密民間也一直流傳的許多有關(guān)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傳說??蓚髡f畢竟不是歷史,我們現(xiàn)代高密人的先祖到底遷自何處呢?

      在探討現(xiàn)代高密人源流前,我們首先要從宏觀上縱覽一下中國的移民史。先秦時期的移民活動還有待史學(xué)家們繼續(xù)考證。概括秦代以來中國移民,主要有政治型、民族型、軍事型、經(jīng)濟(jì)型等不同類型,這些類型又往往互相融合。政治型、民族型的移民,以兩晉、兩宋交替之際為典型。西晉、北宋滅亡后,作為原政權(quán)中堅的官僚世家紛紛舉族南遷,在南方擁立新的漢族政權(quán),大批中原漢民也隨之南下。此類大規(guī)模忠君避難、尾隨原政權(quán)世家大族遷徙或被驅(qū)使、被裹挾遷徙的移民潮,在兩晉交替、安史之亂、兩宋更迭、明末清初等改朝換代、重大歷史變革的過程中均有發(fā)生。歷史上有不少高密先民也卷入了此類規(guī)模宏大的遷徙中,如晉懷帝五年,中原大亂,高密人鄭膺率族人避居豫章西山梅井坪,其后人今居贛、閩、粵、港、臺等地,發(fā)展為江南客家大族。南宋初年,官至翰林學(xué)士的高密人綦崇禮攜子侄寓居浙江臨海,今浙江、湖南多其后裔。北宋名臣、官至中書侍郎的高密人侯蒙后裔則遷居桂林。侯蒙的族人侯寘則寓居長沙。歷史上,名臣顯宦以及后人的政治避難,也可算是政治型移民。如西漢末年,為避王莽迫害,當(dāng)時的顯宦侍其武遷居北海,其裔孫遷居高密,后遷居江南等地。歷史上的大型政治型移民往往與民族型移民相融合。與中原漢族的南遷相對應(yīng)的有少數(shù)民族的內(nèi)遷。五胡十六國時,鮮卑等各族紛紛建立政權(quán),并定居中原,成為籍貫中原的移民。遼金元時期的契丹、女真、蒙古等部族在其政權(quán)確立后也大量遷入中原。滿族入關(guān)后也舉族移民內(nèi)地。政治型移民也往往與軍事型移民相交融,歷代統(tǒng)治者處于政治、軍事上的需要的,或在某地移民屯田戍邊、或遷徙強(qiáng)宗大族于異地,或?qū)⒄诬娛律鲜〉膶κ诌w徙固定地區(qū),造成了大量政治性、軍事性移民。如西漢時期,朝廷命強(qiáng)宗大族遷居長安、洛陽等地,如高密大族鄭氏族人鄭崇的祖父“以訾遷平陵”,故《漢書》稱鄭崇“本高密大族”,亦稱“平陵鄭崇”,原因在此。明朝時期,政府在全國各地設(shè)立衛(wèi)所,造成了不少軍事移民,如明初高密人張史兒早年從軍,官至靖海衛(wèi)千戶,其后裔世襲千戶,居于威海。而今天高密譚伍屯的譚姓則是因先祖任靈山衛(wèi)百戶,而留居高密。經(jīng)濟(jì)型移民首先是新王朝建立之始的官府行為。經(jīng)過戰(zhàn)爭浩劫,社會殘破,為了盡快恢復(fù)社會經(jīng)濟(jì),官府通常強(qiáng)制性移民墾荒和招民墾荒。如明朝初年官府就從山西、江南等富庶之地大量外遷人口,今天的高密人有一部分便是明代山西移民的后裔。清代以后,官府強(qiáng)制性的官方移民比較少見,移民往往因自然災(zāi)難、戰(zhàn)亂等經(jīng)濟(jì)原因遷徙,這也應(yīng)是經(jīng)濟(jì)型移民。如清初的“湖廣填四川”,“江西填湖廣”, 歷史上的“下南洋”,清末民初的“走西口”、“闖關(guān)東”等。清末民初就有大量的高密人因生活所迫遷居陜西、山西、東北等地。新中國成立后的庫區(qū)移民則是新形勢的經(jīng)濟(jì)性移民,新中國成立后,高密曾因峽山水庫等工程曾大量往東北等地移民。此外,寓居型移民也是古代移民的重要源頭,古人寓居,或因仕宦、或因經(jīng)商、或因投親,原因不一,因此寓居型移民往往帶有政治性或經(jīng)濟(jì)性等不同性質(zhì)。以高密為例,有外地人寓居高密者,亦有高密人寓居它地者。如唐代東萊人鞠景沂,宦游高密,留居濰水東岸高陽城下,其后裔發(fā)展為宋元名族。北宋時,高密人鞠仲謀宦游江西建昌時,因愛此地山水,留次子鞠砥留居于此,其后裔發(fā)展為江南大族,今江西、四川多其后裔。北宋初年,高密人單啟,仕宦湖南,留居湖南平江。金代開封人任福,任高密尹,留居縣南梁尹。明代高密顯宦、官至兵部尚書的張福臻,其始遷祖也是因明初任高密訓(xùn)導(dǎo)而留居高密的。

      從中國移民史的概況可以看出,明代山西移民只是中國移民史上的短暫一環(huán),它并不是中國移民的主流,但具體到我們高密,現(xiàn)代高密人中明代山西移民的后裔又占多大比重呢?我們不妨從高密現(xiàn)有的姓氏來源上探尋謎底。因?yàn)闅v史上的移民活動離不開一個一個的家族或家庭,而姓氏是每個家族或家庭最有代表性的符號。據(jù)統(tǒng)計,今天我們高密有300多個姓氏,比較常見的有王、李、劉、孫、張、單、趙、任、徐、于、邱、宋、陳、楊、高、郭、范、傅、蔡、譚等二十多個。我們可以把今天高密的姓氏來源分為五大類。即秦漢南北朝時期的高密及山東土著、隋唐五代時期土著及外省和周邊州縣移民、宋金元時期土著居民及外省和周邊州縣移民、明清時期的外省移民和省內(nèi)移民、近現(xiàn)代移民等。

      秦漢南北朝時期的高密及山東土著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高密曾數(shù)次為郡國治所,孕育了許多強(qiáng)宗大族,在全國有影響力的莫過于鄭、孫、侍其、叔孫、鄧、劉等姓氏,此外尚有張、徐、甄、東鄉(xiāng)、丁若、終利、王、閭丘、閔丘等姓。今天的高密人中有一部分便是秦漢南北朝時期的高密土著后裔。

      鄭氏可以稱得上是高密歷史上的第一望族。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鄭氏出自姬姓,周厲王少子友封于鄭,是為桓公,…… 十三世孫幽公,為韓所滅,子孫播遷陳、宋之間,以國為氏?!编嵤线w居高密的年代史學(xué)界尚未定論,相傳為秦代,最遲不會晚于漢代初年,《漢書·鄭崇傳》稱“本高密大族,世與王家相嫁娶”,可見鄭家當(dāng)時在高密應(yīng)有數(shù)百年的基業(yè)。兩漢至魏晉,鄭氏名人輩出,如御史鄭賓、尚書仆射鄭崇、經(jīng)學(xué)家、大司農(nóng)鄭玄、侍中鄭小同等。漢唐以來,高密鄭氏開始向長安、洛陽、開封、滄州等外地發(fā)展。早在西漢時期,高密鄭氏已開始外遷,鄭崇祖父遷居平陵。隋唐時期,鄭玄的后裔鄭通等家族都是著名宦族?!洞筇乒枢嵐怪俱憽吩疲骸盎腹蟠笏巨r(nóng)玄之孫,衣冠濟(jì)濟(jì),代襲承軒?!诖筇疲⒗t不絕,魯貴族也,士大夫也,公侯伯子,今古滿朝。葉散條分,九州遍野?!碧瞥瘯r期,祖籍高密的滄州鄭氏開始崛起,誕生了宰相鄭愔等達(dá)官顯宦。兩漢時期,高密鄭氏與滎陽鄭氏相埒,隋以后,伴隨著滎陽鄭氏的繁盛,高密鄭氏對外不稱高密郡望,而稱滎陽郡望,這也是隋唐史料中很難看到高密鄭氏蹤跡的原因。漢唐時期,高密鄭氏也向周邊的安丘、諸城、壽光等地發(fā)展,至元代時,遷居安丘的鄭玄后裔鄭衍德,以武功拜都元帥,封萬戶侯,其子孫仕宦者不可勝數(shù),今天安丘、高密、諸城一帶的鄭氏多為其后裔。明代高密鄭氏的一支遷居沈陽,清初隨清軍入關(guān),清代顯宦戶部尚書鄭璉、內(nèi)務(wù)府大臣鄭禪寶、陜西巡撫瑛棨、清末四大詞人之一的鄭文焯皆屬此族。今天鄭氏在高密已不算大姓,主要分布在高密南鄉(xiāng)與西鄉(xiāng)。

      孫姓為今天高密大姓,孫姓的來源比較復(fù)雜復(fù)雜,據(jù)《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書的記載,主要有四種來源。一是春秋時衛(wèi)武公之子惠孫后裔。一是楚國賢臣孫叔敖后裔,一是為齊國田氏(即陳氏)后裔,田書伐莒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子孫因從此姓,春秋時著名軍事家孫武便是其后裔。一是商紂王比干后裔。其中源于比干后裔的孫氏兩漢時期發(fā)展為高密大族,其族人分居于高密臨近的安丘、北海、平壽、東武等縣,聞人賢士叢出不窮。據(jù)北宋金石學(xué)家趙明誠所收錄的《漢安平相孫根碑》記載,高密孫氏為比干后裔,“闕先出自有殷,玄商之系子,湯之苗,…… 圣武定周,封干之墓,胤裔分析,避地匿軌,姓曰孫焉。”東漢時高密都鄉(xiāng)安持里(今涼臺一帶)人孫朗,字代平,官拜司空,位列三公,孫朗有一弟曾任樂安太守,孫朗長子孫根,官安平相、荊州刺史,孫根弟孫琮,官至漢陽太守,僅《孫根碑陰》列出的高密孫氏出仕者達(dá)二百余人,可見高密孫氏當(dāng)時的盛況。三國時期,高密一帶的孫氏名人輩出,如蜀國秉忠將軍孫乾、吳國開國宰相孫卲等。高密孫氏在漢末兩晉時期有不少遷居南方,留居高密一帶的亦不在少數(shù)。五代時高密人孫晟,官至南唐宰相,北宋時有高密人司法參軍孫齊,其應(yīng)為兩漢以來的高密孫氏的后裔,今天高密的孫氏族人當(dāng)有這一支孫氏的后裔。今天居于高密的孫氏除比干后裔這一支外,還有孫武的后代,《高密孫氏族譜》記載,明正統(tǒng)年間,孫氏由鄒平青楊店東遷高密周戈莊,至三世,長次仍居周戈莊(南集),惟三南遷吳家莊”,據(jù)載,鄒平孫氏源自樂安,為孫武后裔。清代壽光人李鋐所撰的《重修孫氏族譜序》云:“高密孫氏,望族也。余因得悉密邑孫氏出樂安,自明初徙密,當(dāng)時已有宦河南者,及我朝之興,達(dá)人繼起,有膺鄉(xiāng)薦者,有登副車者,其貢太學(xué)而列黌序者不可更仆數(shù)。”孫氏目前在高密分布較廣。

      鄧氏為漢代高密望族,高密鄧氏系出南陽新野,為東漢開國功臣鄧禹后裔。光武帝封鄧禹為高密侯,食邑高密、夷安、昌安、淳于四縣,其卒后,長子鄧震襲高密侯,次子鄧襲為昌安侯,三子鄧珍為夷安侯。此后鄧氏的一部分在高密發(fā)展,成為有名的高密鄧氏,高密與南陽、安定并稱為鄧氏的三大族望。僅東漢一朝,鄧氏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將軍以下十三人,中兩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將、郎、謁者不可勝數(shù),史稱“天下莫與倫比”。今天的高密鄧姓為鄧禹后裔,居住于大周陽等處,但該支鄧氏是一直就居于高密,還是后來從河南或他地遷入,現(xiàn)不可考,從洪武二十三年鄧遂中庚午科舉人看,該支鄧氏直遲在元代已定居高密。

      徐姓也是山東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徐源出于嬴姓。夏朝時,嬴姓祖先伯益的兒子若木被封在徐,子孫以國為姓。徐姓望出東海、高平。兩漢至魏晉時期,高密周邊徐姓異常繁榮,著名的有姑幕(今諸城東北)徐氏、淳于(今安丘東北)徐氏、劇縣徐氏等。早在漢代,徐姓就居住高密,東漢時高密人徐承,字興祖,為縣中士大夫。今天高密的徐姓大多源于東海一系。《海州徐氏譜序》云“吾始祖徐太公諱明輔祖居陜西長安五陵,秦時為東海邊郡長史,任滿未歸,遂入籍,流芳?xì)v至宋末帝。丙世亂后裔四十七代孫善堂公由貢入監(jiān)授封山西大同府知府,原將譜書載至衙中,珍藏于樓上,因賊入境擾亂,城陷酌賊燒毀。至于世系行列按世不紊,但名諱無可考征,后世遂立善堂公為宗家始祖?!鄙铺霉鴮O徐禮龍遷居至諸城鳳墩莊居住,改名諱“聚”,字復(fù)初,被稱為鳳墩徐氏的一世祖。今天的高密徐氏多出其后。徐聚次子子盛,遷居高密東北鄉(xiāng)夏莊鎮(zhèn)。其后裔遷居欒家莊、羅家莊、周陽等地。徐聚玄孫福和于明正統(tǒng)年間遷居徐家樓子,今高密西南鄉(xiāng)多其后裔。

      今天的高密姓氏中還有許多都是秦漢南北朝時期山東人的遺民。他們有的世居山東,有的則曾遷居他地,又輾轉(zhuǎn)遷回。如晏、孔、孟、顏、曾、姜、伏、高、盧、譚、管、臧、于、崔等姓氏

      晏氏是齊國名相晏嬰的后裔,晏氏是齊國四大家族之一,晏嬰之父晏弱,曾任齊國大夫,晏嬰之子晏圉、晏 ,族人晏父宓都曾在齊國為官,晏嬰后代世居山東,漢代有司隸校尉晏干,南北朝時著名地理學(xué)家青州人晏謨自稱是晏子后裔,今天晏氏在全國分布較廣。

      管氏為秦漢以來山東望族。管氏來源有二,一為周文王子管叔鮮之后,一為齊國名相管仲之后,唐代《管元惠神道碑》則稱管仲為管叔鮮后裔。管氏望出平昌(今安丘)、平原,皆在今天的山東境內(nèi)。管姓很早就在高密及周邊活動?!墩f苑·尊賢》:“鄒子說梁王曰:……管仲,故成陰之狗盜也,天下之庸夫也,齊桓公得之以為仲父。”成陰即指古時的高密。東漢時有北海人管寧?!陡呙芄苁献遄V》康熙十六年舊序中說,管氏“自周之后,若齊之管仲,楚之管修,漢之管寧、管輅,亦皆出于周,以譜牒矢傳,不敢妄認(rèn)?!备呙芄苁犀F(xiàn)在的世系只能追溯到北宋初年,說一世祖管純“居膠東”,其后裔輾轉(zhuǎn)遷徙海州、龍泉等處,后其裔孫管士謙元末明初又遷回山東,定居高密縣城東門外街北,其后裔又遷居管家靈芝等處,至明代衍為望族?!陡呙芄苁献遄V》與《龍泉管氏族譜》記載多有沖突之處,但其都認(rèn)同其始祖源自山東。

      孔、孟、顏、曾四家為山東著名的土著,其中以孔子的后裔最為顯赫???、顏、曾三姓在高密歷史上都沒有發(fā)展為大族。但孟氏家族在高密卻有悠久的歷史,《元和姓纂》卷九載孟氏有平昌一望,稱自“孟軻居高密,置平昌郡,即為郡人”,歷史上平昌作為孟氏的郡望長達(dá)數(shù)百年,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孟郊其祖籍都是平昌安丘。北宋時孟氏為高密宦族,宋代有濟(jì)源令孟溫舒。金代《重刊鄭司農(nóng)碑陰記》碑陰題名有井溝村人孟通,可見宋金時期孟氏已在高密西南部一帶生活。

      姜姓亦為山東古老的姓氏,山東姜姓源于齊國的創(chuàng)立者姜子牙,元代昌邑姜氏先塋碑云:“今姜氏者,其先東齊世家之苗裔,遭春秋田恒之亂,支派異分?!备呙茏钤绲慕沼涊d,始于宋代,北宋時高密人姜定國,中九經(jīng)第。據(jù)《高密高氏家譜》記載,今天的姜莊作為村落早在金代已經(jīng)存在,可見宋金時期姜氏在高密曾一度繁榮。今天的高密姜姓源于昌邑,而昌邑姜氏源于膠東,據(jù)《昌邑姜氏族譜》記載,姜姓自西周姜太公自營丘受封以來,其家族后裔散居四方,至宋朝中期,寧海(今牟平)一支避亡金之亂,遷居昌邑,遂為昌邑望族。

      臧姓亦為山東古老的姓氏。臧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姬姓,是用封地作為姓氏的。春秋時,魯文公之子被封到臧邑,后代子孫以封邑名“臧”作為自己的姓氏。二是用祖先的字作為姓氏。魯惠公的兒子名欣,字子臧。后代以“臧”為姓氏。臧氏世居山東,秦漢以來聚居于今天魯東南及蘇北一帶,望出東海、東莞。魏晉南北朝時期東莞(今莒縣)臧氏發(fā)展為名門大族,司馬氏南渡時,東莞臧氏大多南渡。關(guān)于臧氏的源流,《唐故朔方節(jié)度十將游擊將軍左內(nèi)率府率府君墓志銘并序》記載的甚為明確:“府君諱曄,字曄,東莞人也。其先周文王之胤,伯禽之後。魯文公之少子武仲封於臧,子孫因地得姓,至漢立瑯琊,東莞屬焉。至漢征西大將軍、徐青二州剠史臧霸,公之遠(yuǎn)祖,至?xí)x改瑯琊為郡,以莒為縣,即公之氏望,世推大族?!苯裉斓年笆隙颊J(rèn)同臧霸為其遠(yuǎn)祖。高密王吳臧氏相傳于明代洪武年間自江蘇贛榆遷入,高密一部分臧氏遷自諸城,諸城藏氏相傳明代遷自江蘇宿遷縣。高密臧氏、諸城臧氏無疑都源于東莞一脈。

      于姓亦為山東土著大族,今天全國的于姓在山東分布最廣。于姓來源有三:一是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fā)的后代,以國為氏。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后,其子邘叔被封在邘國,邘叔的子孫有的就以國為氏,有的姓邘;有的則去邑旁姓于,是為河南于氏。二為東海于公之后,據(jù)《路史》載,東海有于公裔孫,本為漢人,隨拓拔珪遷徙至代北,為萬忸于氏,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進(jìn)行漢化改革時,恢復(fù)為于姓。三是淳于氏所該。于姓在山東活動較早,漢代有東海郯縣人丞相于定國,相傳源自河南于氏,其裔孫于禁,為魏將軍,后裔以東海為郡望。于姓最晚在宋金時已遷居高密,宋金時于姓為諸城大姓,據(jù)《重刊鄭司農(nóng)碑陰記》記載金代高密西鄉(xiāng)已有于姓,元代夏莊已有于姓分布。今天高密的于姓絕大多數(shù)都來源于文登,文登于氏相傳唐代自東海遷居文登赤山,為于定國后裔,宋代時已遍居山東各地,宋金時期的高密于姓也極可能來自文登。今天高密西鄉(xiāng)于姓的近代始祖多源于昌邑,而昌邑于氏只是文登于氏族的一個小分支而已。

      隋唐五代唐時期的外省移民及周邊州縣移民

      隋唐五代時期有不少外省移民或周邊府縣的移民遷居高密,有的發(fā)展為著姓望族,如鞠、蘇、史、耿、盛、士、單、侯等家族,這些家族歷經(jīng)千年變遷,有的仍居于高密。今天山東的許多姓氏其實(shí)都是隋唐時代的遺民,隋唐時期山東孕育了許多著名的大族,這些大族歷經(jīng)千百年的變遷,有的依然居于山東。唐代史料《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雖然缺乏密州高密郡的史料,但記載了山東許多大族的發(fā)展情況。如,青州北??こ鲐チ眨菏贰⒊?、戚、倪、蓋、譚、郵、晏、查、莫、柯、汎、盡、花、左、寧、終、庚、然、范、哉、開、營、彭、鞠、口(缺),青州樂安郡出十四姓:孫、任、陶、國、長孫、薛、蔣、種、公孫、供、閻、房、賀、曹,齊州濟(jì)南郡出四姓:卞、單、東門、信都,兗州平昌郡出四姓:管、蓋、牟、孟,鄆州東平郡出六姓:魏、呂、萬、平、戢、口(缺),沂州瑯琊郡出十二姓:王、顏、諸葛、繆、胥、葛、艾、干、惠、暢、苻。兗州泰山郡出四姓:鮑、羊、胡、斛斯。今天山東乃至高密許多姓氏都源流于此,如唐代史、鞠姓為高密望族,高密、安丘一帶多管、蓋、牟、孟等姓,與記載相吻合。

      蘇姓系出武功,約在唐代遷居高密,后徙諸城,唐末蘇仲容,官至輔唐令,其子蘇禹珪,為五代后漢宰相,蘇禹珪子蘇德祥,宋初狀元,曾任內(nèi)供奉、密州別駕、殿中侍御史等職。早在宋代蘇禹珪后裔就遷居洛陽,為衣冠名族?!稏|觀余論》云:“洛陽漢魏晉唐舊都,衣冠胄裔類多弗絕,然園第轉(zhuǎn)徒或非其舊,獨(dú)五代時蘇莒公禹圭之后保其故居巋焉尚存,而子姓蟬聯(lián)以才德辟者娓娓不墜”。

      耿姓為唐宋高密望族。耿氏郡望出自高陽、扶風(fēng)、河?xùn)|。具體遷居高密時間不詳。五代時有代州刺史耿嗣勛、淄州司馬耿居績,宋初有昌樂主簿耿峻,濰州團(tuán)練判官耿仲宣,宋代耿氏多居縣南拒城河一帶,明代有涼臺村人耿義蘭。宋室南渡和元末明初時高密耿姓大多外遷,今天高密耿氏甚少。

      高密鞠氏系出東萊,唐代時遷居高密,歷五代、宋、金、元,俱為高密望族。宋代文學(xué)家王禹偁所撰的《國子博士鞠君墓志銘》云:“鞠氏之先,伯禽之裔也,世為東萊著姓,徙居高密。”南宋鞠性復(fù)《鞠氏宋譜舊序》云“始知我鞠氏歷代源流逮唐沂公宦居高密,至宋端拱遷我石頭崗。故景公沂為世派之祖本始根源歷歷可數(shù)”。遷居高密的鞠姓始祖為鞠景沂,《高安鞠氏族譜》載,鞠景沂曾任山東節(jié)度使(唐代無山東節(jié)度使之名),宦居濰水江北高陽城下(高陽為漢代縣名,故址在今天的昌邑的高陽村)。五代時,鞠景沂后裔鞠真,官黃縣令,鞠真子慶孫,官申州團(tuán)練判官,慶孫子鞠恒(避諱改名常),后漢進(jìn)士,官著作佐郎,恒弟愉,后周進(jìn)士。鞠恒子仲謀,宋雍熙進(jìn)士,兵部員外郎。族裔鞠真卿,兩浙提刑。相傳宋代名臣開封鞠詠家族亦源自高密。元代有曹州知州鞠叢、內(nèi)史鞠茂。宋代以來高密鞠氏多有外遷者,北宋端拱年間鞠仲謀之子鞠砥遷居江西新建石崗村。關(guān)于鞠氏為何搬遷,《鞠氏重修族譜原世小引》說的甚為明了,“(鞠仲謀)舟阻新建登石崗覽山水之秀遂令次子砥公筑石斯址后遷宮側(cè)”。今天江西、四川等地多高密鞠氏后裔。明代,鞠仲謀后裔中一部分由高密遷居臨朐等地。今天高密仍有部分鞠氏,主要聚居姚哥莊一帶。今天膠東地區(qū)多曲姓,相傳為鞠姓所改。

      侯氏亦為唐代以來高密大族。侯姓遷居高密具體時間史載不詳,但最晚不遲于唐代。唐宋以來侯姓為密州大族,聚居諸城、高密、莒縣等地。五代時期有密州人侯贊,據(jù)《冊府元龜》載:“侯贊者,密州民也。顯德三年,稱‘草澤臣詣闕獻(xiàn)策’,詞理甚鄙,且兼乞召對,帝因問之語多不遜,復(fù)有自薦之意。帝怒令引出,杖脊配役。”北宋時高密人侯蒙,字元功,元豐進(jìn)士,官至尚書左丞、中書侍郎,因直言蔡京心術(shù)不正而罷知亳州。宋江起義時,侯蒙曾上書宋徽宗,“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徽宗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泵獤|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文穆”。金代《重刊鄭司農(nóng)碑陰記》就有侯姓題名。明代初年,諸城侯氏的一支遷居雄縣,發(fā)展為著姓大族。今之高密大侯家侯姓相傳明代自山東洪洞遷入。

      宋金元時期土著居民及外省和周邊州縣移民

      宋金元時期,除漢唐時期的遺民鄭、孫、耿、單、鞠、侯等姓氏外,高密活躍著諸多遷徙時間與族源不清的望族。如綦、王、趙、單、李、桑、褚、呂、鮑、宮、劉、杜、張、陳、丁、掌、類、莒、即、黃、仇、郭、柴、昝等姓氏。僅金代《重刊鄭司農(nóng)碑陰記》所列高密西鄉(xiāng)鄭公店一帶的姓氏就有張、王、馬、路、高、宏、武、孫、時、宋、楊、趙、李、韓、周、欒、譚、吳、呂、董、郭、于、岳、尹、柴、范、解、崔、孟、侯、璩、姜、隋、徐、房、陳、曹、移剌(契丹族)、石抹(契丹族)等多40多個,這些姓氏中的一部分直到今天都在當(dāng)?shù)卮罅看嬖谥?。今天高密的許多村莊如鄭公(漢唐古村落)、張秋、夏莊、姜莊、拒城河、南曲、張魯、柴村(今邱家大村)、王柱、井溝等村,宋金元時期早已存在。宋代特別是北宋末年以來,由于社會動蕩等諸多原因,有不少外省或本省移民遷居高密,有的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如李、劉、荊、任、儀等姓。

      綦姓為宋代高密望族,綦姓遷居高密的具體時間現(xiàn)不可考,北宋時高密綦氏的一支即綦崇禮家族遷居北海(今濰坊),發(fā)展為北海望族。關(guān)于高密綦氏的源頭,清道光十五年((衡山)《湘東綦氏三修宗譜》稱“綦氏系出綦連,世居山左高密,宋南渡時翰林學(xué)士叔原公崇禮奉詔入粵,攜仲子歧庵公峻道經(jīng)衡入贅衡尹,命卜江東岸家焉。湘東之有綦氏自歧庵公始也?!保ǔ5拢遏雱⒃倮m(xù)族譜》云:“溯族祖系彭城,自陶唐受封而下虞夏商周相傳,隸漢以來有景隆公諱猛字其昌者仕北齊時,以忠賜姓綦連氏,因賜為姓。迨南宋翰林學(xué)士綦崇禮歸臺州,單以綦為姓,其后世子孫徙豫章,乃以綦劉為姓。”可見,高密綦氏應(yīng)為北齊名臣綦連猛的后裔。北宋時高密、萊州、北海、青州等地皆有綦姓,且同時為望族,可見綦氏在山東發(fā)展的時間已經(jīng)很久遠(yuǎn)。綦崇禮與其祖父、父親三代皆中明經(jīng)進(jìn)士。綦崇禮父其亢,累贈銀青光祿大夫,母親趙氏,為宰相諸城人趙挺之的姊妹。綦崇禮于政和八年中進(jìn)士,官至翰林學(xué)士,賜爵高密侯。宋室南渡后,綦崇禮攜子侄避浙江臨海,其孫綦煥、侄孫綦更生、侄曾孫綦奎皆有名于時。今天高密綦家村的綦氏相傳明代從陽信縣桑落墅遷來。其遠(yuǎn)祖亦應(yīng)為宋代山東綦氏的后裔。今天萊州、平度亦多綦姓,多為北宋名將、左屯衛(wèi)大將軍萊州人綦仲宣的后裔。

      趙氏為宋代高密宦族,北宋時期趙姓為密州大族,據(jù)傳唐代已聚居魯東南山海間。宋代諸城趙姓名人輩出,有姓名可考的進(jìn)士就有十余位,其中以宰相趙挺之最為顯赫。高密趙氏宋代見于史料的有趙研,曾任平江知府。金代《重刊鄭司農(nóng)碑陰記》就有趙姓。元代有高密人趙正。今之高密的趙氏以鹵坊趙較多,鹵坊趙相傳明代遷自膠州小麻灣,關(guān)于膠州小麻灣趙氏的來源,《即墨趙氏族譜》記載:“明永樂二年,趙氏高祖趙儀自青州府窯溝疃奉檄東來膠州小麻灣”, 趙家老莊趙姓則相傳是明洪武二年自青州老鴰窩遷來。

      王氏為宋元時期高密大族。北宋高密王氏名人輩出,如左屯衛(wèi)大將軍王仲寶、太子中舍王杲、都巡檢王述等。北宋開寶年間,高密人王興在萊州經(jīng)商,后來留居萊州。王興先世據(jù)傳出自太原。元代時,王家亦為高密大族,如左武衛(wèi)親軍千戶王國昌、屯儲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王通、左衛(wèi)親軍副都指揮使燕出不花(王通子)。明洪武初年的肇慶知府高密人王全,無疑也是元代高密王氏遺民。今天高密王姓來源蕪雜,人數(shù)眾多,其中當(dāng)有宋元高密王氏的后裔。

      郭姓亦為高密宋金時期大姓。金代時有郭壽哥,以神通登第。金代重刊鄭司農(nóng)碑的倡導(dǎo)者之一便是郭壽哥的祖父。今天郭姓為高密大姓,其中郭家官莊郭姓相傳明代自海州遷來,為今天高密郭姓的主要來源?!陡呙芄霞易V》記載,郭氏最早由山西遷至江蘇海州,后由海州來高密城,復(fù)遷芝蘭莊、大呂,后遷張魯集,最后定居郭家官莊。即墨大官莊《郭氏族譜》也有相似的記載:明永樂間郭氏由海州東關(guān)遷居高密,先居大呂,再遷張魯,后居官莊,復(fù)由官莊遷居即墨西鄉(xiāng)前桑行。今天高密東北鄉(xiāng)多郭姓。

      柴姓為金代高密大姓,金代時期,高密西南的柴家疃多柴姓,今天的柴溝亦因柴姓人始居而得名。金代柴家疃人柴淵領(lǐng)頭倡導(dǎo)重修鄭司農(nóng)碑,其后,柴淵子柴興官至管軍千戶,今天的高密柴姓就是金代柴家疃柴姓人的后裔。

      杜氏為元明代高密望族。杜氏遷居高密時間不詳,史料表明應(yīng)在元代以前。明代大學(xué)士萊州人毛紀(jì)所撰的《將仕郎主淯川簿杜君墓志銘》云:“其先有仕元為都護(hù)者,曾大父諱章,有隱德,大父親諱思忠,洪武初從太祖高皇帝兵下淮南,累功至正千戶,尋改東昌之平山衛(wèi)?!苯裉於判杖詾楦呙艽笮?,除元代杜氏后裔外,還有其他支系。如《高密杜氏家譜》記載,沙窩杜氏,“原籍陽信縣桑樂樹,明隆慶間遷於高密縣澤南鄉(xiāng)之沙窩莊”。

      昝姓亦為宋元以來高密望族。昝氏遷居高密具體時間不詳,明代劉珝為昝誠之父所撰的《贈員外郎昝君墓志銘》云:“唐宋以來,代有顯者,譜牒以兵燹失,無征?!泵鞔羞M(jìn)士昝誠,其后裔今天多居老墓田。

      井溝荊姓原籍平度,宋代時遷居高密,今天井溝仍多荊姓。

      今天的高密李(俗稱老木田李)、任、儀、高、安等姓皆于金元之際遷居高密。

      李氏在高密居住甚早,早在西漢初年,老子后裔李解任膠西國太傅,留居高密,成為有史料記載以來最早遷入山東的李姓。南宋時高密人李橫官至都統(tǒng)制。南宋時期,高密老木田李氏由隴西遷居高密,明代盛端明所撰的《高密李氏家譜序》云:“高密李氏出漢將李廣之后,蓋西京名系也。廣三子,當(dāng)戶以子陵而胤祚弗引;椒、敢當(dāng)時亦皆以勇聞,其后有自隴西徙高密者,遂世為高密人。兵燹之后,譜牒間作,鮮有存者,故苗裔甚明,而世次莫考。”老墓田李氏以李玘為一世祖,其后裔為元明清時期著姓大族。元代有為西臺御史者,名失諱,元代李仁貴,曾任親軍百戶。明代李介、李昆父子俱以進(jìn)士官至侍郎。清代則有翰林李元直、畫家李師中、高密詩派的開創(chuàng)者李懷民、李叔白、李少鶴等。老墓田李氏為今天高密李姓的主要來源,其族人遍布高密城鄉(xiāng)及全國各地。

      任氏系出大梁,金代時任福任高密縣尹,留居縣南梁尹社,子孫遂為高密人。元代有管民百戶任興宗、常州千戶任川、百戶任昇,清代有父子御史任玥、任坪、鴻 寺卿任兆堅。今天高密任氏的聚居地以梁尹最為集中。

      儀氏為元明時期高密望族。高密儀氏原籍山西晉城,元代遷居高密南曲,明代儀智,官至禮部侍郎,贈太子少師,謚“文簡”。儀智子儀銘,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贈太師,謚“忠襄”。今天儀姓以南曲、卞家莊為多。

      高姓宋代時已定居高密,北宋有建寧知縣高正卿,金代《重刊鄭司農(nóng)碑陰記》有高姓題名。金代時,祖籍渤海的一支高氏遷居姜莊,發(fā)展為高密北鄉(xiāng)大族,今李家長村等地高氏便為其族裔。明代萬歷年間,姜莊高氏族人高有,發(fā)配鐵嶺衛(wèi),后裔居鐵嶺,清初隸漢軍鑲白旗,后改鑲黃旗,康熙雍正年間這支高氏名人輩出,如安徽巡撫高承爵、文淵閣大學(xué)士高其位、漢軍都統(tǒng)高其佩、戶部尚書高其倬、兵部尚書高起等。今北京、天津、湖北多鐵嶺高氏后裔。

      安氏,相傳自元代遷居高密縣南安家屯,后又一支遷居縣城張家巷,明代進(jìn)士、官至御史的安仁即為張家巷人,安仁后人遷居安家溝(今屬膠州),今天高密安姓多為安家屯一族。

      明清外省移民及省內(nèi)移民

      今天的高密人有很多是明清移民的后裔,特別是明代初年,人口遷徙頻繁,有大量高密先民遷居他鄉(xiāng),亦有外地移民遷入高密?!睹魈趯?shí)錄》載,永樂二十年,山東高密縣奏言:“逃民七百余戶,已還鄉(xiāng)復(fù)業(yè)。其歷年所欠糧料,上司一再遣官催征,請予寬免?!泵鞒勺婕粗I戶部官,宜申令有司:“自今逃民復(fù)業(yè)者,歷年所欠糧料等物,悉與蠲免?!薄睹餍趯?shí)錄》亦載,宣德三年六月,“免山東萊州府高密縣逃民二百四十三戶,自洪熙元年至宣德二年,逋負(fù)稅糧二干一百五十石有奇。”由此可見,明代高密的人口流動頻率還是挺高的。高密明代移民的來源十分復(fù)雜,有外省移民,有周邊府縣省內(nèi)及的移民。外省移民又有山西洪洞、直隸棗強(qiáng)、安徽鳳陽、云南、小云南、烏撒衛(wèi)、東海當(dāng)路村、江蘇、河北、安徽、陜西、四川、河南、浙江等諸多來源。本省移民又有陽信桑樂墅、青州棗林莊等集中的來源地。

      明代山西洪洞移民的傳說在高密流傳甚廣,甚至許多本身并不是洪洞移民的家族都自稱來源于洪洞,有些家譜記載也嚴(yán)重失實(shí)。高密今天有部分姓氏來源于山西洪洞。

      據(jù)記載,胡家街胡氏明初自山西洪洞遷來,后遷夏莊等地,清代發(fā)展為高密望族。

      大侯家侯姓家譜記載,其先祖是洪武二年從山西洪洞縣棘林莊遷來。

      昌樂閻氏相傳明初自山西洪洞遷入,為明清時期昌樂著名望族。今天的雙羊店、塔莊、東于家埠、伏家莊、莊家村、山前村等地的閻氏都源于昌樂。明清時期道鄉(xiāng)閻家亦為高密望族,道鄉(xiāng)閻氏相傳明代永樂間自山西榆次遷來,今高密南鄉(xiāng)多道鄉(xiāng)閻氏后裔。

      西注溝喬姓,據(jù)家譜記載明初自山西洪洞遷居日照喬家墩子,復(fù)遷西注溝,后有支系遷居大屯、膠州等地。宋代時喬姓為高密、諸城望族。北宋時高密人喬敞,以鄉(xiāng)貢學(xué)究任鳳州團(tuán)練推官,其子喬彥柔、喬彥中皆中進(jìn)士。元代膠州喬姓亦為望族,注溝喬氏自稱來源山西洪洞,未必可信。

      安丘馬氏,相傳明初從山西洪桐大槐樹底遷至安丘北門里,后遷高密西鄉(xiāng)雙羊等處。

      直隸棗強(qiáng)是高密明代移民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今天高密的許多姓氏家譜中都有祖籍直隸棗強(qiáng)的記載。

      明清時期高密大族景芝李龍袞家族就是明初自直隸棗強(qiáng)遷來。

      伏家莊劉氏的家譜記載:“始遷祖失諱,原籍河北正定府棗強(qiáng)縣杏園莊,明正、嘉間徙居高密東北伏家莊”。

      沂塘焦姓,據(jù)族譜記載于明洪武二年由河北棗強(qiáng)縣遷來,清代舉人沂塘人焦寶麟在《焦氏續(xù)修族譜序》中說,“余焦氏始祖諱增,自明初來鄑南鄙,居大莊,子姓繩繩,歷數(shù)世,余光明祖,始徙沂塘”。今天的楊嶺莊、欒家莊、雙頭莊、焦家屋子、范家大村、坊嶺等村焦氏皆與同宗。

      安徽鳳陽也是明代移民的重要發(fā)源地。今天高密的單姓、堤東宮姓、柏城王氏相傳都來自安徽鳳陽。

      關(guān)于高密單氏的來源,《高密單氏族譜》稱單氏祖籍江南鳳陽府。單氏家族可稱得上明清時期高密第一望族,清初著名文學(xué)家萊陽人宋琬在《單漢平稿序》中曾說,“吾東萊之有諸單,猶江左之有顧陸,潁上之有荀陳也?!泵髑鍍纱?,高密單氏中進(jìn)士者22人,武榜眼一人,解元三人。其族人遷居黃縣、金州、易州、寶坻、諸城等處,皆為名門望族。高密單氏明代有右都御史、順天順撫單明詡、戶部郎中單崇,清代有武榜眼江南提督單登龍、侍讀學(xué)士單若魯、戶部侍郎單疇書、直隸布政使單功擢、書法家單為濂等。單氏在高密分布較廣,諸城、膠南、莒縣、沂水、龍口、青島、臺灣、東北等地多有高密單氏族裔。

      清代高密望族王飏昌家族相傳也來自江南鳳陽府,清代王飏昌家族共有7人中進(jìn)士,其中王飏昌,康熙間官至禮部左侍郎。今天高密城里、柏城等地多其后裔。

      堤東宮氏相傳明代自鳳陽遷入,清代有武進(jìn)士宮勝律、云南布政使宮爾勸、嘉定府知府宮去吝、永州府同知宮去矜,今高密堤東、諸城等地多其后裔。

      清愛堂劉氏相傳是明弘治年間自安徽碭山遷來。清代劉統(tǒng)勛撰修族譜時出于慎重,未上追世系,劉統(tǒng)勛譜序云:“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間始祖諱福公遷諸城后,至祖諱恒公,家譜因遭兵燼,中間世次莫考。故列祖諱恒公為第二世”。 清代二百多年間,劉家共有11人中進(jìn)士,另有三十余人中舉人,官至知縣以上的有數(shù)十位。創(chuàng)造了三世一品、四世蟬聯(lián)進(jìn)士、八子登科的輝煌業(yè)績。康熙帝御賜“清愛堂”給予劉家,乾隆帝賜詩“海岱高門第”,嘉慶帝亦稱贊劉家“洋洋表海東”。清愛堂劉氏分布較廣,早在明代就有族人遷居今天的威海、慶云等地,今天的高密、諸城、膠南、五連、青島等地多其后裔。

      今天高密的劉姓來源比較復(fù)雜,歷史上,高密是劉氏的二十五大族望之一,晉代有博士劉鮞,宋代有巴陵尉劉孝杰,元代有總管劉津。除清愛堂劉氏外,還有還有眾多的劉氏分支,高密民間諺語“張王李趙遍地劉”,其中,張魯劉氏、高戈莊劉氏、鄭公劉氏等亦為高密較大的劉氏分支。張魯劉氏相傳宋代遷居高密,清代有進(jìn)士劉源清。高戈莊劉氏亦為清代書香門第,清末有拔貢劉鴻書、鄉(xiāng)試副榜劉錫齡。鄭公劉姓家譜記載,其始遷祖為明洪武二年,自惠民遷來,落居于鄭玄廟前,名廟前村。

      今天高密的姓氏中有一部分相傳來源于“云南”或“小云南”?!霸颇稀迸c“小云南”這是山東、河北等地諸多家譜中常見的名詞,關(guān)于“云南”與“小云南”是否為一地,不少學(xué)者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目前,關(guān)于“小云南”的說法主要有七種,一是“云貴邊界說”,二是“山東說”,三是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說,四是山西運(yùn)城“小運(yùn)南”說,五是安徽鳳陽說,六是“云南祥云說,七是山西大同說。高密有許多相傳源自云南的家族不在少數(shù),如水西王氏、闞氏等,水西王氏原籍云南烏沙衛(wèi)鴨兒灣,于明初來山東,占籍平度州南隋。三世名王海孫者析出,遷水西,至清代發(fā)展為科甲望族。清代有浙江巡撫王度昭、會元王中孚。今高密西南鄉(xiāng)多其后裔。

      清代高密最著名的武功世家薛謙若家族據(jù)記載原籍陜西同州府,《增修膠志》稱薛謙若為“陽武侯薛祿疏族”。據(jù)《薛氏房譜》記載,薛祿“原籍陜西同州府韓城縣人”,“明洪武間,徙膠居沾化鄉(xiāng)辛林社薛家島”。清代高密薛家以武功顯赫,薛謙若官至潮州總兵,其子薛瓀,臺灣總兵,薛士杰,處州總兵。父子功業(yè)為時人稱頌。

      來自四川的移民也不在少數(shù),如清代進(jìn)士李士模家族、姚家山甫的姚姓等。李士模先祖原籍四川,元末避兵禍,由成都遷瑯琊。明初李忠由瑯琊徙高密,定居北隅,人稱灶戶李,今天在高密分布較廣。

      尚口鹿氏原藉河南歸德府鹿邑縣轤轆灣,明初遷居尚口,與萊蕪、福山鹿氏同族。今高密南鄉(xiāng)多鹿姓。

      夏姓自浙江會稽遷入。明洪武年間,先遷青州,后遷高密東關(guān)夏家街,今柏城、馬旺夏氏均屬此族。夏姓在高密居住甚早,南北朝時期的高僧高密人道嵩,俗姓夏氏。

      今天的高密人中很多是高密周邊府縣的移民后裔,從來源看以高密所屬的萊州府及鄰近的青州府、登州府各縣為多,此外尚有沂州府、濟(jì)南府、曹州府、東昌府、樂安府等省內(nèi)移民。他們大多數(shù)都是的當(dāng)?shù)卮笞?,如膠州匡氏、高氏、欒氏、冷氏、楊氏、王氏、宋氏、法氏,萊陽宋氏,棲霞隋氏,掖縣毛氏,即墨藍(lán)氏、黃氏,諸城王氏、李氏、臧氏、丁氏、范氏、臺氏,安丘李氏、張氏、馬氏,昌邑姜氏,昌樂閻氏,濰縣陳氏,莒縣莊氏等

      來自膠州的高姓多出自大行高氏,為元代遷居膠州。據(jù)《膠州高氏三股三支譜》載:“始祖伯通,行二系至公公次子。至公公有二子,長士成公,其次也,原籍直隸棗強(qiáng)縣人,元至正廿一年遷居利津。公由利津遷膠,遂以公為始祖?!薄陡呤献遄V》總譜記載:“始祖伯通,貫利津,元末徙膠”。大行高氏明清兩代發(fā)展為膠東望族,遷居高密者多居高密東鄉(xiāng)。

      膠州匡姓,原籍淮之東海,為漢代匡衡后裔,元代贛榆人匡福,元末官至河南行省參政,入明為膠州守御所正千戶,其后裔居膠州,匡福為膠州匡氏尊為一世祖,十一世匡景衡攜子匡勝遷居高密,為高密匡姓氏族。

      膠州欒姓出自元代膠州路知法、密州太守欒琇,至十世祖欒鴻攜二子欒郁、欒可遷至高密夏莊。夏莊欒姓家譜以鴻祖為一世祖,今天欒姓多居高密北鄉(xiāng)。

      高密冷氏與膠州冷氏同族,《高密冷氏家譜》舊序記載:“若吾氏之居山東也,則自宋祖定鼎,起發(fā)小民,吾族于云南某府某縣,莊名野鵲口,遷至山東青州府益都縣東鄉(xiāng)棘林莊,越六、七世,我始祖三人,逃奔登萊地,當(dāng)其時徽欽北往,亂離莫?dú)w,一傳再傳,靡有定處,后集膠州城西黃埠嶺。又后長支赴平度州冷哥莊,次支赴高密縣紫蘭莊,惟三支不遷,仍居其所。”冷姓今多居高密東鄉(xiāng)。

      膠州王姓來源復(fù)雜,遷入高密的主要有窯頭王、龍泉王。窯頭王的開基者是元代海州的王立勛,立勛與妻莊氏生五子,居膠州窯頭莊,人稱東五支;后來王立勛因貿(mào)易去井溝,寄居院后莊,娶繼妻劉氏生五子,人稱西五支。龍泉王的開基者是江西龍泉人王綬,明洪武年間任青州王府護(hù)衛(wèi)鎮(zhèn)撫,至永樂四年遷居膠州, 十七世王興周從前屯移居高密芝蘭莊,是為芝蘭莊王姓始祖。

      據(jù)膠州《宋氏宗譜》記載,南宋時德州一支宋姓遷居膠西,這支宋姓經(jīng)宋元至明朝成為膠州望族?,F(xiàn)在膠州宋姓大部分是元末明初從山東德州遷來的。明清時期有不少膠州宋姓遷居高密。故獻(xiàn)宋氏先傳明代自陜西榆林遷來,亦為高密宋姓的主要來源之一。高密宋姓一部分來自萊陽,按《萊陽宋氏家譜》記載,其先祖為江南吉水人,元代始世祖宋信任丞相,又任般陽路使節(jié),于是卜居山東文登,后有支系遷居萊陽。

      清代高密望族景芝楊氏源出膠州。孫葆田《安徽涇縣知縣楊君墓志銘》載:“其先膠州望族,明季有諱大寬者始遷居高密之景芝”。

      清代諸城五大望族臧王劉李丁皆有后裔遷居高密,諸城王姓清代稱望族者有四家,其中以相州王氏最為顯赫。相州王氏原籍東海當(dāng)路村,明初遷居諸城,一支居相州,一居小店,一支自諸城遷居新城,皆為名門望族。諸城丁姓原籍武昌,始祖丁興以鐵槍佐朱元璋起義于濠州,以功授海州百戶明洪武初,其子丁推自江蘇省海州遷山東省青州府諸城縣藏馬山西。今天日照、濰坊、龍口丁氏皆于同族

      今天闞家鎮(zhèn)東方戈莊、西方戈莊的岳氏相傳為岳飛后裔,明初自膠州大杭遷來。據(jù)《岳氏族譜》記載,“岳氏自武穆公以莫須有之獄而受風(fēng)波亭之慘……族非誅連而被戮……,幸我祖凌煙公抱譜渡江,遷居萊州之膠西杭上里,至景春祖又徙居昌南之方戈莊。”但岳氏族譜的記載與歷史多有相悖之處,如岳氏族譜稱,十六世岳聰和十七世岳景春于明代中期遷居膠西大杭。后岳聰又遷到北張洛村,岳景春則遷到方戈莊。事實(shí)上,北張洛村,金代稱為“北張客村”,其南還有“南張客村”,金代已有岳、尹、張、高、曹等姓居住,金代《重刊鄭司農(nóng)碑陰記》就有岳姓題名,《重刊鄭司農(nóng)碑陰記》刻于金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岳飛被殺于1142年,時間相差僅數(shù)十年,北張落岳氏不一定為岳飛直系后裔。

      高密隋氏為元代定海侯棲霞人隋寶后裔,《定海侯隋氏統(tǒng)譜》記載,隋姓始祖,“大宋自河南汝寧府固始縣遷登州府棲霞縣南四十里蛇窩泊”,四世祖寶元初任萊陽知縣,充萊州節(jié)度判官終高密令葬高密,五世祖世昌,佐元定鼎有功封定??とf戶侯。今山東隋氏幾乎清一色的都源自定海侯一脈。隋氏后裔明代多有遷居高密者,據(jù)《隋氏總譜》記載,十八世祖日升住高密縣北二十里隋家屯,日高住高密縣北三十里豐厚莊,十七世祖嘉善住高密縣碾頭,十八世祖盛宣住高密縣城南楊格莊。今天高密隋姓分布較廣。

      藍(lán)氏為明清即墨五大望族“周、黃、藍(lán)、楊、郭”之一,《即墨藍(lán)氏族譜》記載,“我藍(lán)氏故昌陽舁山人,自南宋徙居即墨”,可見藍(lán)氏在宋代已定居山東。明清時期,即墨藍(lán)氏的后裔中有少數(shù)遷居高密,今柴溝鎮(zhèn)南埠村藍(lán)姓即源于即墨。

      黃氏亦為明清即墨望族,《即墨黃氏族譜》載:“吾宗故青州籍也,徙而居墨不知何時”,其后裔中后來有遷居高密者。

      明清時期從安丘遷居高密的以李、張、馬等姓居多。其中李姓,系出隴西,明初遷居安丘峰山,稱為峰山李氏,明末清初峰山李氏有部分遷居高密,今柴溝鎮(zhèn)李家埠、醴泉街道繩家莊等地的李姓皆屬此族。安丘張氏(張貞家族),始遷祖諱友,明初由淮安山陽遷居青州安丘,后又支系遷居高密,今高密西鄉(xiāng)多有分布。

      城律王氏亦為明代高密望族,據(jù)《高密王氏家譜》記載,“我王氏始祖公自平度州南龍王官莊社王家莊遷于高密南鄉(xiāng)城律集遂家焉,年代久遠(yuǎn)不可考,大約在明成化、宏治之間。”今高密、諸城、膠州均有城律王氏后裔。

      莒縣莊氏唐代已是望族,歷宋元明清,一直為山東土著大族。明清時期莒縣莊氏有支系遷居高密。

      今天高密的丘姓多數(shù)屬于明代名臣丘橓一族。丘橓家族原籍壽光畢家村,元末明初遷居諸城柴村(今邱家大村)。六世祖丘橓,字懋實(shí),嘉靖進(jìn)士,官南京吏部尚書,直言敢諫,與海瑞齊名,謚“簡肅”,傳載《明史》。丘橓以后,丘家科第蟬聯(lián),發(fā)展為名門望族。今天高密、諸城兩地多柴村丘氏后裔。

      范家大村范姓相傳來自壽光。家譜記載:“吾范氏之入東武也,先代相傳元季避兵由壽光縣侯鎮(zhèn)社來諸邑遂家焉”,始居諸城東門外,三世祖遷居范家大村(清代屬諸城)。今諸城、高密、五連多范氏后裔。

      今天高密的張姓來源也很復(fù)雜,明代兵部尚書張福臻家族祖居青州,李仙莊張氏明初遷自壽光,清代進(jìn)士張善述先世于明初自青州西隅遷居高密西隅,張姓在高密其他很多支系。

      高密傅氏為明清時期高密望族。原籍青州臨朐,一說登州招遠(yuǎn),明嘉靖時遷高密,世居景芝鎮(zhèn),后遷城里。明末傅鐘秀,以進(jìn)士官太常寺少卿,謚“節(jié)愍”。清代傅家共有六人中進(jìn)士,另有十一人中舉人。

      今天山東叢姓,始祖為西漢匈奴人將軍金日磾,東漢末年定居文登,金元一度興盛,今山東乃至全國各地的叢姓多出自文登。

      今天高密的蔡姓多源于宋代膠水(今平度)縣令蔡綰,蔡綰祖籍洛陽,舉家遷膠水,曾孫蔡齊,狀元及第,今膠東蔡氏多為其后裔。清代末年,蔡家莊、注溝蔡氏崛起,發(fā)展為高密望族。

      明清時期高密也有一些源流史載不明晰的家族,如戴氏、魏氏等

      戴氏為明代高密著名宦族,居戴家靈芝(今東王家靈芝)。戴姓遷居高密時間不詳,隋代戴姓為諸城大族,元末明初,戴姓亦為平度、萊州大族,高密戴氏亦有可能是漢唐以來的移民。明初高密人戴綸, 曾任明宣宗朱瞻基的老師,宣德年間,官拜兵部侍郎,以杵旨被棰死,傳載《明史》。戴綸叔父河南知府戴希賢、太仆寺卿戴希文受株連皆被抄家系獄。而戴希文之子因年幼,被宮為小黃門,賜名“懷恩”,成化間掌司禮監(jiān),以忠直。今天高密仍有其族裔。

      魏姓為高密西北鄉(xiāng)大姓,其源流不詳,元代已定居于高密魏官寨。明洪武年間魏宗勝曾任績溪縣令,其子魏純?yōu)槊鞔韺W(xué)家。

      近現(xiàn)代移民

      清代晚期,社會激烈動蕩,經(jīng)濟(jì)殘破,農(nóng)民起義風(fēng)起云涌,特別是捻軍起義,長期活躍于山東,高密人口也倍受摧殘?!渡綎|通志·人物志》載:“喬桂森單蔚然李林……等七十三名俱高密人,於咸豐同治間辦團(tuán)御匪于本邑團(tuán)丁譚居時……等三千四百九十二人同殉?!睘楸軄y,清代末年有不少高密人遷居外地,亦有周邊州縣的居民遷居高密。

      清代晚清至民國初年,伴隨著膠濟(jì)鐵路的開通,高密商業(yè)逐步走上繁榮,人口流動頻繁,亦有不少外地姓氏遷居高密。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變革和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人口遷徙極為頻繁,工作調(diào)動、水庫移民、婚姻嫁娶等諸多原因造成了高密姓的姓氏。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現(xiàn)代高密人的來源非常復(fù)雜,今天高密的姓氏組成是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滄桑演變而來的。歷史上,高密同全國一樣,人口的遷徙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我們不能簡單的說我們是遷自山西洪洞,還是遷自何方,因?yàn)槲覀兌加兄餐难},我們都是華夏民族的子孫。

      寶寶100分的名字怎么起?男孩女孩高分名字推薦

      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以后能夠事事順利,有一份好運(yùn)氣。因此在給孩子取名時,會用心給孩子取一個好聽吉祥的名字。那么怎樣給在2019豬年出生的寶寶取名呢?

      起名君為您整理了高分名字的起名技巧:

      1、滿足生肖喜用字。例如屬豬的寶寶喜用帶有“宀、冖、人、門、豆、禾、米、草、木、月、氵、、冫”字根起名,從而加強(qiáng)了生肖屬性,又加強(qiáng)了生肖性格。

      2、滿足寶寶的出生五行命理。寶寶的出生,均帶有天干地支對應(yīng)的五行屬性,而這些也是看出寶寶的命理是否吉祥、是否偏弱的方法之一。

      如:豬寶寶五行缺木,那么這時可以運(yùn)用即屬木,又是豬喜用字的“艸”字頭查找相應(yīng)的字搭配起名。

      女寶寶高分名字推薦:

      璐冉、珂萍、莜憧、若焓、賢月、怡懿

      梓玉、詩涵、佚茜、志淼、語琦、博秋

      茵婷、嵐彤、惠敬、穎慧、凡芹、瀅靈

      蓓怡、秀馨、培鑌、競?cè)?、錦婷、芝菡

      燕云、紫琪、佳琴、晰敏、思霞、馥旖

      穎淇、譽(yù)茜、宏涵、思冉、文熙、文諾

      佳玲、思文、宏瑩、楚琪、語陽、子瑩

      方華、雯怡、淑羨、述然、雪彬、麗芝

      馨萱、燕垚、芷卉、素淇、欣瑤、一崳

      茗桐、艷婕、雯婕、鈺慧、昕涵、夢馨

      悅彤、冰瀠、曉根、藝雯、詩儀、湉宸

      秋聞、蘊(yùn)霄、潤楠、瀲肖、鈺怡、璨才

      月樾、雨銘、岬樺、宇涵、秋燕、則涵

      鈺雅、惠怡、依瑜、蓓豫、磬琦、麒菡

      淑萍、連婷、湘璐、金懿、鑫歆、宛婕

      珂哲、若依、雯冉、博婷、沛齊、欣雅

      曦英、湘云、麗賢、蓓軒、程羽、蔚歌

      雯佳、嘵芳、子蘞、雅涵、藝宇、蓉瀅

      詩慧、舒煜、舒睿、菀煊、茜涵、瀕涵

      雨穎、董佳、馨涵、小溪、思文、語瑤

      男寶寶高分名字推薦:

      肖博、奎成、文琪、銀楷、韻云、彬嘉

      泰喬、建豪、俊棟、銨楊、星雨、鏡杰

      炫云、星凱、鏡喬、識欽、辰龍、柏超

      俊忠、識翔、國揖、鏡昊、柏博、國寧

      星棋、楠豪、泰圖、泰景、炫棋、鼎維

      銨麟、彬閑、俊皓、泰杰、風(fēng)瑞、識善

      喬睿、鏡皓、冠堯、信翔、浤博、泰閑

      強(qiáng)雄、勁杰、柏翔、浩福、睿邦、星杰

      鏡普、星皓、豪霄、棕瑋、波云、俊瑋

      鵬堯、幽松、堯瑞、識循、鏡善、韻棋

      施杰、彬皓、冠謹(jǐn)、安陽、俊凱、睦景

      銨炣、肖云、俊堯、捷瑜、浤薄、肖杰

      靖榮、識喻、識盛、風(fēng)棟、信清、紹淵

      波雨、泰棟、紹興、信皓、銨鈳、建閑

      柏盛、鏡盛、珺瑆、俊慈、彬?qū)?、泰?/p>

      施普、柏淵、冠捷、俊超、康誠、國歡

      俊杰、幽云、生專、鵬杰、柏瑋、柏智

      建棟、識凱、識量、星堯、冠杰、鏡翔

      星濤、鵬皓、冠晴、信杭、波昊、風(fēng)盛

      強(qiáng)榮、鏡棟、幽晴、伯霖、鶴杰、風(fēng)嘉

      銨睿、棕嘉、炫景、建盛、金艷、伯翰

      多地公布新生兒爆款名字!全國有多少人和你重名?

      近期,多地公布2022年新生兒爆款名字,總體來看,往年盤踞排行榜首的“梓軒”“梓萱”等偶像劇風(fēng)名字不再“獨(dú)領(lǐng)風(fēng)騷”,“沐”“澤”“辰”“玥”“心”等“新秀”后來居上實(shí)現(xiàn)趕超。

      安徽合肥

      2022年在合肥辦理出生登記的男孩中,“沐辰”位居榜首,子屹、瑞澤、沐陽、瑞霖、沐宸緊隨其后。

      2022年在合肥辦理出生登記的女孩中,“沐瑤”穩(wěn)坐榜首,一諾、沐妍緊隨其后,也深受寶爸寶媽喜愛。

      另外,合肥公安戶籍大數(shù)據(jù)顯示,在合肥新生兒姓名中,僅從姓名中單字來看,“子”“澤”“沐”“玥”深受家長喜愛。

      浙江杭州

      基于杭州2022年落戶新生男寶的數(shù)據(jù),最熱的三個名字分別是“子屹”“奕辰”“瑞澤”。其中,“子屹”占新生男寶名字的0.26%,1萬個男寶里26個叫“子屹”。

      基于2022年落戶新生男寶的數(shù)據(jù),新生男寶名字中最常用的字前三是“澤”“辰”“子”。

      基于2022年落戶新生女寶的數(shù)據(jù),最熱的三個名字是“玥”“一諾”“昕玥”。其中,“玥”占新生女寶名字的0.36% ,1萬個女寶里36個叫“玥”。

      基于2022年落戶新生女寶的數(shù)據(jù),新生女寶名字中最常用的字前三是“玥”“一”“可”。

      四川成都

      去年,四川成都男孩取名榜上位列榜首的名字是“瑞霖”,2022年在成都辦理出生登記的人口中,大約1000個男孩中有4個取名為“瑞霖”。

      而拔得頭籌的女孩名字是“伊一”,大約1000個女孩中有近2個取名為“伊一”。

      廣東佛山

      拔得頭籌的是宇軒,2022年在佛山辦理出生登記的人口中,男孩取名為宇軒的最多,大約1000個男孩有1個取名為宇軒。

      排名第2至10的男孩名字為梓睿、梓豪、梓軒、俊宇、梓恒、星宇、銘軒、奕霖、子軒。

      男孩取名單字的前5名為睿、翊、朗、毅、宇。

      女孩這邊的榜首是心玥,2022年女孩取名為心玥的最多,大約1000個女孩有近3個取名為心玥。

      排名第2至10的女孩名字為梓晴、玥瑤、昕玥、芷晴、語桐、詩玥、思玥、梓玥、樂瑤。

      女孩取名單字的前5名為玥、悅、琳、可、瑤。

      如何查全國有多少人和你重名

      登錄公安部“互聯(lián)網(wǎng)+政務(wù)服務(wù)”平臺(https://zwfw.mps.gov.cn/)。

      完成注冊并登錄,然后點(diǎn)擊首頁的“查詢同名人數(shù)”。選擇全國范圍,然后根據(jù)提示進(jìn)行操作。

      你最喜歡哪個名字?

      轉(zhuǎn)自:中國新聞網(wǎng)

      來源: 極光新聞 東北網(wǎng)

      精選40個個性鮮明的男女寶寶名字

      精選40個個性鮮明的男女寶寶名字

      有內(nèi)涵的女寶寶名字

      1、菲比:名字有如月亮般皎潔的意思。

      2、多嘉:意思是“小牡花鹿”或“大眼羚羊”,是俊美的標(biāo)志。

      3、依牧:依靠上帝的牧養(yǎng)。 慕溪 如同小鹿一般,很美的名字。

      4、思慕:整個思想、渴慕神的話語。

      5、書念:圣經(jīng)地名,那個深深吸引所羅門的女子,來自耶路撒冷以北96公里處的農(nóng)莊──書念。

      6、恩慈:出自: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7、希音:取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8、銘智:取自:知己者明(銘)知人者智。

      9、若渝:取自:質(zhì)真若渝。 守柔 取自:守柔曰強(qiáng)。

      10、清如:“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11、可佳:可嘉,可喜。

      12、恬雅:沉靜文雅。

      13、蕾靜:淡泊高雅。

      14、婉悅:恭順和悅。適用于女孩取名字。

      15、息瞳:取自眼瞳的諧音,希望她們能珍惜這清澈明麗的眼睛

      16、莫黎:取自莫離莫棄的諧音,

      17、芮安:取自“安靜”

      18、靜渝:淡泊高雅。

      19、雨恩  溫柔如細(xì)雨,恩重賢惠。

      20、瑾辰:瑾瑜美玉,良辰相伴;華美優(yōu)雅,幸福安寧

      精選40個個性鮮明的男女寶寶名字

      有內(nèi)涵的男寶寶名字

      1、博睿:博學(xué)睿智。

      2、若航:若,若字的含義較多,作人名時主要有作副詞和名詞兩種使用方法。在作副詞時(主要表示好、好像、如此、這樣等含義。航,指船、艦等在水域里行走,也指飛機(jī)在空中飛行。

      3、浩誠:浩然大氣,誠者自成;具盛大純一,浩瀚高遠(yuǎn)的境界

      4、子銘:兼濟(jì)天下,功銘顯赫;銘,記載而刻寫記錄功勛的文詞

      5、玹霖:玹,象征高潔,指舉止風(fēng)度翩翩的高潔之士;體現(xiàn)出生機(jī)和希望,含有滋潤大地之義

      6、顥天:顥,西方天空,寧靜高遠(yuǎn)之境

      7、啟博:博,博大、啟明,啟,東方天空的金星,寓意為博學(xué)多才,前途光明

      8、峻晨:高邁峻雅,朝氣蓬勃;一天之計在于晨,意境清新,明凈,充滿希望

      9、睿新:“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聰慧通達(dá),見識卓著

      10、鳴予:一鳴驚人,名滿四海,予,“我”的意思。有給予,賜予之意

      11、彥辰:彥良明達(dá),精神旺盛;指有才學(xué)的賢士,才德出眾的人

      12、凌翔:語出唐·韋應(yīng)物“身寬體自清,意欲凌鳳翔”。

      13、霽光:語出宋·蘇軾“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14、向禹:禹惜寸陰,指大禹勤于治水,愛惜光陰;體現(xiàn)出男人志向高遠(yuǎn),胸懷大志的抱負(fù)。

      15、源翊:有翱翔天際,大展宏圖之意。

      16、天杭:天:天指天空,也指自然界或天然的,以及萬物的主宰。杭:意指方舟,船。

      17、煒峰:輝煌顯赫,登峰造極。

      18、徵羽:出自中國古樂的五個樂音:宮商角徵羽。

      19、清兮:出自《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20、顥天:顥,西方天空,寧靜高遠(yuǎn)之境

      精選40個個性鮮明的男女寶寶名字

      推薦閱讀

      作者:piikee | 分類:八字起名 | 瀏覽:33 | 評論:0
      普格县| 林甸县| 红河县| 句容市| 襄垣县| 临清市| 苏尼特左旗| 南华县| 鄂尔多斯市| 望江县| 兴宁市| 河北区| 资中县| 塔河县| 衡南县| 大渡口区| 贺州市| 渭南市| 特克斯县| 盐边县| 沐川县| 延边| 白水县| 郯城县| 南召县| 托克逊县| 离岛区| 夹江县| 昭平县| 滦平县| 丹江口市| 通江县| 五家渠市| 南乐县| 富宁县| 和政县| 博客| 景洪市| 涞源县| 华池县| 仁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