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康熙字典測名字打分,以及用康熙字典起個好名字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扮演過康熙的大腕兒演員有很多,比如《康熙微服私訪記》里的張國立,老版《鹿鼎記》里的劉德華,《康熙傳奇》里的唐國強等等。
但是給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焦晃和陳道明兩位演員。
焦晃在1999年的熱劇《雍正王朝》里扮演了老年康熙。
他的演技過于出色,以至于壓過了主角唐國強飾演的雍正,許多觀眾調(diào)侃道,這部劇前20集應該叫《康熙王朝》,后20集叫《康熙不在的日子》,可見焦老爺子的康熙有多么出色。
陳道明在2001年的熱劇《康熙王朝》里扮演了康熙大帝,時間跨度從少年一直到老年。
陳道明版的康熙滿足了男人對權力和地位的終極幻想,當年全國人民都為他癡迷。
舉個例子,陳道明演完這部劇后氣質(zhì)達到了頂級,他緊接著出演了《無間道3》,每每他一出場,在整部電影中都顯得尤為突出。
問題來了,同樣出演康熙,焦晃和陳道明的表演,誰更勝一籌,兩人表演的差別在哪?
年輕的朋友或許喜歡道明叔的威武霸氣,年長的觀眾更加贊賞焦晃老爺子的沉穩(wěn)內(nèi)斂,今天我們就來從各個角度來看一下兩版“康熙”具體差別之處。
首先談談時代背景。
有人或許會說,兩部劇播出就隔了兩年,時代背景是一樣的啊。
其實不然。
1998年的時候全國剛經(jīng)歷了大洪水,又遭遇了下崗潮,改革正進行到了攻堅階段,這部《雍正王朝》其實就暗合了這個背景,整部劇的主題就在講“為君難”,因此創(chuàng)作時的基調(diào)就是深刻內(nèi)斂,焦晃的表演也是在這個基調(diào)下展開的。
而到了2001年,中國迎來了經(jīng)濟騰飛,那年發(fā)生了三件大事:申奧成功、加入WTO和國足出線,整個國家的心氣兒是昂揚向上的。
《康熙王朝》是當年12月播出的,作為央視的年終大劇,創(chuàng)作姿態(tài)自然也要是積極向上的,這部劇的主題曲《向天再借五百年》和片尾曲《大男人》也是那種威武霸氣的風格,陳道明的表演當然也是在這個基調(diào)下展開的。
只隔了兩年,但時代背景的不同,讓兩位老戲骨的表演風格也完全相反。
接著就是劇本的不同了。
有人或許會說,《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都改編自作家二月河的小說,劇本應該也是差不多的啊。
其實這也只是表面。
就拿二月河來說,他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被稱為“落霞三部曲”,從文學的角度看,《乾隆皇帝》是最具批判性的,直指出人的一些劣根性,文學價值最高。
但是三部曲改編成電視劇后,《乾隆皇帝》遭到了大量的刪減,拍出來的劇反而是最不出彩的,焦晃在劇中飾演了乾隆,但口碑和他的康熙比起來也是差了很多。
可見,同系列小說改編成的劇本質(zhì)量也是有差距的,而演員的表演受劇本影響很深。
《雍正王朝》拍攝時,二月河是參加了劇本創(chuàng)作的,所以這部劇原汁原味地還原了他小說的精髓,拍出來的味道就像老酒一般更加醇厚綿遠,二月河自己給這部劇打了80分。
《康熙王朝》拍攝時只是取了小說的大概框架,之后進行了二次創(chuàng)作,一部厚重的歷史小說被改編成了一部大男主偶像劇,第一次看熱血沸騰,但是看完之后很難有二刷的動力。
當有人問二月河給這部劇打多少分時,他回答了四個字“無話可說”。
可見他對這個劇本是不滿意的,但我們沒必要否定這部劇,至少在那個年代它順應了時代的潮流,給新千年的中國人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兩部劇時代背景、劇本上的差異,都造成了焦晃和陳道明表演的不同。
具體又有怎樣的區(qū)別呢?
先說焦晃版康熙。
從外形上看,他有個先天的優(yōu)勢就是和康熙本人長得就極像,難怪有觀眾說“陳道明在演康熙,而焦晃(的模樣)就是康熙本人”。
從年齡上看,而這部劇的主角是雍正,所以劇中的康熙也是老年康熙,焦晃也能演得更深。
從表演風格看,《雍正王朝》是一部歷史正劇,焦晃的表演也就突出一個接地氣,他不端著,完全口語化和生活化,擺脫了皇帝的臉譜化形象,像極了一個站在我們面前的活生生的人。
觀眾在仰俯之間能看到一代帝王不同的身份符號。
走出家門,他是心懷天下的帝王;回到宮寢,他又是眾阿哥心中的慈父;來到大殿,他是和大臣打成一片的領導;深入民間,他又是百姓心中的天;身為滿族人,他是統(tǒng)領滿洲八旗的族長;學習漢文化后,他又將儒家思想的神諭散布天下。
這么多身份集合在一起,焦晃做到了“雨露均沾”,演出了皇帝的復雜性,給人一種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的感覺。
具體從細節(jié)來說,面對逼宮謀反,他表現(xiàn)得泰然自若,將一場危機化為無形,控制住局面后,他對太子特別仁慈,但隨即又把心懷鬼胎的大阿哥撲滅,暗助八阿哥一黨,確立了繼承人。
整個過程展現(xiàn)了很多張面孔,每一面都是點到為止,轉(zhuǎn)變過程十分平順絲滑,讓人既感覺到了角色的層次感和復雜性,又不會覺得有那種川劇變臉的突兀感。
這種重劍無鋒的表演是最高級的境界,難怪觀眾們會調(diào)侃焦晃根本不需要表演,簡直是本色出演。
我們再來看看陳道明。
客觀來說,我多少為道明叔鳴不平,因為《康熙王朝》的本質(zhì)就是爽劇,爽劇的特點在于當下看爽,20年后重溫的話肯定是漏洞百出。
這部劇概括起來就是給一個“龍傲天”的角色穿上了康熙的皮膚,劇情就是:無限強大的男主打怪升級(鰲拜、朱三太子、吳三桂、噶爾丹就是每一個關卡的boss)+隨意添加的bug級人物(《雍正王朝》里只有鄔思道一個bug,但本劇中有蘇麻喇姑、索尼、李光地、朱國治等bug,暴露了創(chuàng)作時的偷懶)+無限強大的主角光環(huán)(畢竟連包日龍梅都想強暴朕,反派更是全被康熙的個人魅力折服而繳械投降)。
陳道明也能演焦晃那種平易近人的帝王(雖然很難超越),但是龍傲天的劇本擺在手里,他也只能換個路子演。
從年齡上看,陳道明是這部劇的主角,要從青年一直演到老年,時間跨度是幾十年,這就和焦晃只演老年康熙有巨大的區(qū)別。
焦晃可以往深了演,演出角色的縱深感,陳道明只能抓住角色一個特質(zhì)來凸顯,那就是包舉宇內(nèi)并吞八荒的帝王霸氣。
從外形上看,陳道明出演這個角色時47歲,但是他要演各個時期的康熙,縱然有化妝術的幫助,也很難做到形似。
在接受采訪時,他也回應過這個質(zhì)疑:(演少年)只能硬著頭皮上陣,我已經(jīng)是個47歲的人了,要去裝小、裝嫩,肯定別扭,沒有辦法,我只能按照我的方式演了,寧可大家說我演得不像,也不愿意說我演得惡心。
所以在劇集中,他更多的時候就是在抓神,其中的精髓也就是帝王霸氣。
從表演風格來看,《康熙王朝》整部劇不是歷史正劇,而是歷史大男主劇,和《甄嬛傳》沒有太大區(qū)別。
陳道明在表演時當然不能用接地氣的演法,而是要有一種虛幻的感覺才對,他在表演時也是這么處理的。
比如他在說臺詞前通常都會習慣性地頷首停頓,說出的臺詞抑揚頓挫,充滿了話劇的感覺。
再比如劇中康熙怒斥索額圖這一段,如果換成焦晃來演,一定是不怒自威,惜字如金,點到為止??墒恰犊滴跬醭防飬s是一鏡到底,陳道明鏗鏘有力地說了一大堆臺詞,舞臺化的風格十分明顯。
這種略夸張的表演和劇本是十分契合的,因此當年我們看這部劇時,代入感非常強烈,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爽劇,都當做是正劇來看的,直到多年后回想起來,才從陳道明營造的角色幻境中回過神來。
這個角色換別人來演,一定會被評價為用力過猛+表情油膩+蜜汁自信,可是道明叔愣是把爽劇演出了正劇的感覺,以至于20年后,在大家公認《雍正王朝》品質(zhì)完勝《康熙王朝》的情況下,兩部劇的豆瓣評分相差無幾(9.2和9.3),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陳道明的個人魅力彌補了劇作的差距。
最后綜合比較下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焦晃和陳道明看似是出演了同一個角色,其實是在兩條完全不同的賽道上。
焦晃演的是配角,演的是正劇,時間跨度不長,勝在了深度,他使用的方法是還原真實,觀眾看到是為君之難;
陳道明演的是主角,演的是爽劇,時間跨度很長,勝在了廣度,在深度上他只著重演康熙的霸氣,使用的方法是話劇式的夸張,讓觀眾在產(chǎn)生疏離感的同時心悅神服地被征服,滿足了大家對男人全部的幻想。
兩版康熙,不同的風格,同樣的精彩,我們給兩位老戲骨鼓掌喝彩!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chuàng)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jīng)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zhuǎn)載
第一:全面,《康熙字典》幾乎包括了所有的漢字。
第二:權威,巜康熙字典》是中國第一本漢字字典。
第三:因‘康熙’二字。因為人人都有趨吉避兇的意識,一看‘康熙’二字,有種皇封的感覺??滴趸实劭诒诲e,若有《慈禧字典》更全面,大家也肯定不用。再如《中華大字典》比《康熙字典》更全面,更權威。但成書于中華民族動蕩之際,大多不用。
第四,‘巧連數(shù)’成于清中期,借武侯之名。猜測以《康熙字典》為本數(shù)也。
第五,中華未曾統(tǒng)一,臺灣地區(qū)依然使用繁體字,當然統(tǒng)一的香港和澳門也使用繁體字,所以《新華字典》不用。
第六,在起名學的研究上,前期港澳臺地區(qū)領先大陸地區(qū),前期論文大都以《康熙字典》為準。
以上六點奠定了《康熙字典》在起名學中的地位。希望祖國早日統(tǒng)一,各方學者共濟一堂,推出一部《新中華字典》以襄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