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呂起名字,以及呂起名創(chuàng)意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個古鎮(zhèn)沒了歷史的沉淀,就是沒有靈魂的空殼;沒有歷經歲月滄桑,必然缺少欲說還休的韻味。
陜南漢中寧強的燕子砭老街卻二者兼得。
曾有過多少次路過燕子砭,來去匆匆,對這個嘉陵江上游段不起眼不奪目的秦巴山區(qū)場鎮(zhèn),視而不見。因為,這個場鎮(zhèn)與我路過的其他藉藉無名,貌不驚人的場鎮(zhèn),幾無二致。今年三月中旬,春暖花開,江水乍暖時節(jié),騎著摩托車從廣元出發(fā),一路進入燕子砭時,突遇大雨,衣服盡濕,不得已,在燕子砭找了旅店投宿。
既來之,則安之。投宿的旅店里有介紹燕子砭的宣傳資料,取下來看了看燕子砭的“前世今生”,刷新了我對燕子砭的游玩興趣。
燕子砭地處川陜甘三省交界處,北與甘肅省康縣相連,南與四川廣元朝天區(qū)相接,寧(強)青(木川)公路穿境而過。
“燕燕化為石,飛破桃花色,春風吹不休,夢入烏衣國”。這是明萬歷年間任寧羌知州的陳昌言作的一首詩詞。燕子砭,古稱“烏衣國”。一條興起于唐初,盛于明清的老街宛若一只展翅欲飛的燕子,燕子砭故此得名。
現在的燕子砭鎮(zhèn)是1996年機構改革,由原來千丘鎮(zhèn)、燕子砭鄉(xiāng)、新場鄉(xiāng)、中壩鄉(xiāng)合并為燕子砭鎮(zhèn)。
四處打聽詢問當地人,原燕子砭在嘉陵江對岸。由于橫跨老街和燕子砭鎮(zhèn)的嘉陵江大橋尚未完工,要去到燕子砭老街,只有坐船過江。
跨上摩托車朝青木川方向疾行約一公里,燕子砭碼頭到了。掏上一塊錢渡船費,5分鐘就過了江。下船上岸后,爬上一個約20余米的陡坡,再一腳油門就進入燕子砭老街。
老街街道狹窄,寬不足丈,僅供兩三人并排行走。如果遇上趕場天,兩邊街道擺滿各種山貨,兩人通過都得側身。
燕子砭老街依山傍水建造,靠山一面是緣山修建的瓦舍,臨水一面則是懸空的吊角樓,高低錯落,雕花門窗,有江南韻味風格。老街居民有四川的、山西的、江蘇和浙江等地的移民組成。在燕子砭這塊風水寶地修房造屋,娶妻生子,經商務農,安居樂業(yè),繁衍生息。
去燕子砭老街的那天,街道上空無一人,偶爾有坐船過江的摩托車一路呼嘯,再無聲響。老街長約200多米,半支煙功夫,就走到老街盡頭。抬眼望去,老街盡處是燕子河與嘉陵江的交匯處,不見江上千帆過,唯見江水靜靜流……
老街盡頭遇見一老者,獨坐門檻,斑駁的陽光照射下來,把老者的影子拉得長長的……坐下與之攀談,老者十分健談。他說燕子砭合并后,老街上的居民就陸陸續(xù)續(xù)搬了出去,有去燕子砭鎮(zhèn)的,有搬去陽平關鎮(zhèn)的,有在寧強縣城定居的,還有落戶漢中市區(qū)的。因此,只有幾戶人家仍留守在老街上。
追憶燕子砭老街的過去光景,老者眼里滿是自豪。連比帶劃地述說,以前的燕子砭老街是川陜甘三省的水碼頭,人來貨往,比寧強縣城還熱鬧。
據清末《寧羌州鄉(xiāng)土志》記載:嘉陵江“水量頗大,流亦平緩,載重數噸以下小船全年俱可行駛,夏季尤暢行無阻,并可上溯至略陽縣,水運之便為州境第一?!睋险叻Q,燕子砭當時十分繁華,自唐代起,燕子砭便因商而興,江中舟船穿梭,川流不息,熱鬧非凡。從陜西、甘肅運出的貨物主要有木耳、桐油、核桃、柿餅、藥材等,運入的則主要是四川、湖北的食鹽、布匹以及棉、煙、糖、紙料等,這些貨物暫存在燕子砭,再通過人背馬馱運往甘肅康縣等地,燕子砭是川陜甘三省的物資集散地。鼎盛時期,老街上客棧、店鋪林立,茶館、酒肆遍布。早迎商賈云集,馬幫成隊;夜宿吊腳樓上,猜拳行令,歌舞達旦……
物換星移,時代變遷。隨著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和寶成鐵路的開行,嘉陵江水運如過眼云煙,燕子砭也隨著嘉陵江水運的衰落而衰落,就像一個沒了觀眾的舞者,守著戀戀不舍的寂寞,守著無可奈何花落去孤獨。
古時候,沒有互聯(lián)網,沒有游戲,大家都很閑,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找點“儀式感”。
聚餐要行飛花令,答不上來不給飯吃;喝酒要修一條河,順著河道漂酒杯,漂到誰那,誰就得作詩。到了起名字這件“終身大事”上,古人們更是玩出了花兒來。
第一個取名的人,可能是近視眼在最早的原始社會,人們是沒有名字的。
其實仔細想想,也就明白了,原始部落的人數都不多,沒有必要取名。前幾年,在河南三門峽市發(fā)現的盧氏原始部落,發(fā)掘出的居住洞穴只有15個,滿打滿算,也就幾十號人。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們,不需要名字都能順暢溝通。
舉個例子,“昨天,東邊山腳洞穴的大個子跟隔壁的小光頭一起去打野豬,回來之后,還送給山頂老黑家的閨女一個豬腿”。
這么一聽,沒毛病吧?
那么后來,又是怎么想到起名字的呢?
東漢時期,有個文字學家,叫許慎。他最主要的成就是,編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規(guī)范統(tǒng)一了我們漢字的形、音、義。
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
可以說許慎,就是漢字界的“秦始皇”——度量衡的發(fā)明者。
許慎在考證之后,認為我們的名字,最早是由于夜晚相遇分辨的需要而產生的,晚上大家都看不清,只能自我報名,讓對方知道“我是誰”。
“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薄墩f文解字》
所以,第一個取名字的人,可能視力不太好,是個近視眼。
你看到的,未必是古人所想的很多研究古代文化的人,都會羨慕令人心醉的古人名字們。
呂布、周瑜、李白……不必知生平,入目即驚艷。
其實吧,古人的姓名也是有階級含義的,例如在漢代,大家都認為,雙字名低賤、是不懂禮數的,有身份的人,必須叫單字名。
所以,從劉邦,到劉秀,最后到劉協(xié),東漢、西漢那么多皇帝,姓名都是兩個字。更不要說后面的曹操、劉備、孫權了。
那些名字呢,也未必是你想的那么高雅。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很多人起名喜歡用“嬰”字。
我們小時候學的“晏子使楚”,里面的晏子,名叫晏嬰。還有“趙氏孤兒”,里面那個義薄云天的俠客,名叫程嬰。還有劉邦手下有兩個大將軍,一個叫灌嬰、夏侯嬰。
“晏子使楚”和“趙氏孤兒”的主人公們
那么“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古人的儀式感在這時候就體現出重要性了,對于名人,他們要修家譜,寫傳記,這樣,我們就能大概知道取名的用意了。
據考證,“嬰”在古人取名里有兩種含義:一是希望子女健康;二是希望子女光宗耀祖。
所以你看,晏嬰,可能就是晏百歲,程嬰、灌嬰、夏侯嬰,就是程大官,灌大員、夏侯大王。
還有“布”字?!拔医胁?,呂布的布”,聽著是不是有一種厚重的感覺。
可是據古籍記載,“布”在當時,是“錢”的意思。呂布,英布,季布,這些歷史上的名將,說白了,就是呂有錢,英發(fā)財,季富貴。
意境是不是一下就沒有了?
古人起名也愛跟風全國姓名報告
前幾年,有調查機構發(fā)布過一份新生兒姓名大數據報告,在2018年,在新生兒姓名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梓涵”“一諾”“浩宇”。
有人評論說,流行文化限制了取名的想象力。
其實,流行文化這個事兒,在古代也有過。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之”字突然成了爆款,名字帶“之”成為一種時尚。
所以那個時期的好多名人姓名里都有“之”,像王羲之、祖沖之……
特別是王羲之,給他的七個兒子,每個人配了一個“之”字:王玄之、王凝之、王煥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
為了蹭熱度當網紅,父子重名的忌諱也不管了。
魏晉南北朝的名士們,對起名有著特殊的愛好
名字,很多時候,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和祝福,像我們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學軍”、“愛國”、“衛(wèi)紅”也一度成為取名的主流趨勢?,F在看來,雖然有點過時,但也體現了一種特殊的愛國情懷。
所以,取名叫“梓涵”“一諾”的,其實也體現了新生代父母們的一種期望。試想,如果真的能生活在瓊瑤小說描述的那種無憂無慮、吃喝不愁、敢愛敢恨的世界,何嘗不也是一種幸福呢?
名字這件事兒,說到底,其實就像許慎先生說的,只是個用來在夜晚互相辨認的代號而已。
畢竟,“呂有錢”都能是三國第一猛將。起名,本就該是一件百無禁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