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閆姓男寶寶名字大全,以及男孩寶寶名字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作家文苑報唐山記者站
續(xù)寫林西舊事
秋 童
【一】
在國外讀到張青林這樣回帖:"秋童的文章樸實無華,資料詳實,簡單明了,讀了以后如故地重游,浮想連篇,很是喜歡。如想寫盧家大院的事,可找尚健在的盧乃謙,老人家應是盧家的活字典,且為人非常好,拜訪他肯定有所收獲?!?/p>
由此,我一直想寫盧家大院的事。 我于今年六月回國。在結束隔離后,立即去林西拜訪盧乃謙老人。老人居住林西文化廣場北側。第一次去,他家人告訴說:老人八十六歲了,現在臥床靜養(yǎng),已經不適宜和人交談。離開老人居住地方,我從南到北,穿越寬闊林西文化廣場,看到廣場眾人歌舞升平,多人閑坐納涼,彰顯一派祥和。我站立在廣場北碑文墻前再讀碑文,胸臆彭拜,深刻感受林西熱土文化厚重,歷史淵源,人杰地靈。強烈感受林西人的歸屬感,幸福感。
重讀碑文墻文字,逆襲歷史;林西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形成過程。據1980年出土的文物考證,古冶一帶在距今3000年前的商代就有人居住,并且出現了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特別是宋、金、元時代,戰(zhàn)禍、天災摧殘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人民生活艱難,人口繁衍稀少,只零落地坐落著幾處荒村。
到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興起了“洋務運動”,以清朝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為加強國防力量,開始興辦工業(yè),開發(fā)煤礦、鐵礦、制造機器、修筑鐵路等。就在1876年,李奏準清廷,派直隸候補道員唐廷樞“勘察開平煤鐵情形”,次年成立開平礦務總局,1879年籌建林西礦;1908年灤州礦務局建趙各莊礦。開平、灤州兩個礦務局合并為開灤礦務局后,又于1918年建唐家莊礦。所以東礦區(qū)具體形成的時間,應是19世紀80年代。
對東礦區(qū)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的是古冶火車站的建立。古冶火車站原在今古冶北貨場,建于1889年。建成后往西可達天津,往東可通山海關。不僅溝通了東礦區(qū)一帶與外界的聯(lián)系,加強了各種信息的交流,而且當地的粗瓷、建陶、礬土、采石各業(yè)也能向更遠的城市、鄉(xiāng)鎮(zhèn)運銷,因而擴大了生產,發(fā)展了經濟。
到20世紀20年代,林西大的店鋪有協(xié)力公司,隆茂局,福盛和,義合局,三合成。
林西在開礦前,僅有百十戶人家,屬灤州孩古社。起先林東莊較大,建成林西礦后,居民便往林西集中,店鋪也都到林西來建,形成了大廟街、中橫街、小山街、新立大街等主要街道,居民住宅大多建在縱橫交錯的街道附近?,F在的電廠樓、林西礦招待所一帶,是比較熱鬧的商業(yè)區(qū)。
早期,林西無可置疑是森林茂密,雨水充沛,有起伏山巒,中部雞冠山,涼山,白馬山一脈相連;低洼地帶,河水豐盈,是沼澤綠地,小橋子一帶有水有橋,橋西街有莊有橋。
所以,我想寫真實的林西一村一莊,一街一路,一商一賈,寫民間名人軼事。
復回原路,再次尋找知情人,在林西文化廣場,在林西繁星花苑,遇到了盧家后人,同時遇到三位八十多歲耄耋老人,大家細說流年過往,如數家珍,侃侃而談。一位八十五歲老人,步履蹣跚,記憶極好,還能叫出我的名字。他是前興街人,我在前興大隊下過鄉(xiāng)。他感嘆歲月蹉跎。
【二】
首先我了解到協(xié)力公司是盧家商號(他家人說是協(xié)成公司),在十九世紀二三十年盧家是大員司兼土地買辦。當時盧家兄弟四人,起初同在礦山井下做工,得到礦山認可,老二升為包工大柜,管理做勞務的工人。積累資金,買房置地。置地被開灤礦方相中,土地賣給了開灤林西礦,開灤唐家莊礦。
賣地方式老二和兄弟商量,不一次賣給礦山,是按從井下生產一罐煤,提幾吊洋錢。這樣的方法,盧家積累了資金。后來老大成為林東鄉(xiāng)官吏,老二做買辦,經營買賣。老三,老四隨哥哥做事。盧家來自古冶黃坨。
盧家居住西興街十號。西興街西有一條馬路,馬路南北斜坡走向,北高南低低,斜坡目前還存在,在文化廣場西。這里是林西,林東分界線,坡西是林西,坡東是林東。前興街最早叫貓尾巴莊。貓尾巴莊東(也叫小莊子)是林西花園。林西花園東北角過去是小煤窯,淺層出土煤炭。再向北是是亂葬崗。向南有開墾荒地。向南是人民廣場,后來人民廣場建立林西花園?,F在室內體育館南,過去有一條大溝,溝下路邊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就有自來水泵,供人們生活飲水。
花園東是西興街一號,老史家居住。向西二十五號盧家房屋高大,門前有高臺階。盧家對面,過馬路是小堵頭。房子南墻外,經常粘貼電影廣告,廣告紙是彩色的,或紅或綠。這里住著十一號黃盧兩家,十二號住崔楊兩家,十三號饒家,十四號崔家。
過去西興街南,即后來的區(qū)委區(qū)政府,西數第一第二家第三家,是協(xié)議公司盧家的宅院,也有其他盧家家族的宅院。并排五家門口,盧氏家族占三個門口。房屋三進三出,南北相通,院內有皆有三排正房,廂房多間,大院有門口門房,有廊柱廊檐。解放后作為古冶區(qū)委區(qū)政府辦公地方。房子歸政府后,院落從此南北中間相隔,盧家住南院,政府用北院,走北門。
西興街南東面有二大門口,即是后來區(qū)政協(xié),古冶區(qū)公安局。這里是原來福盛和老張家人宅院。他家東數第一門口進入是麥場,第二門進入是三進院落,院落里有月亮門,房子及其講究。門房、廊柱、門楣,飛檐斗拱;進入門洞,里面是大院平房。房子的墻是長條石砌成,整齊講究。典型的四合院樣式,為三進院落。第一進院,是垂花門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進院是廂房、正房、游廊組成,正房和廂房旁還可加耳房;第三進院為正房后的后罩房,在正房東側耳房開一道門,連通第二和第三進院。福盛和這里房子門口沖北,南有院墻。南院墻外是卑家店人的李家墳,李家是旗人后裔,據說他們一路尋覓,尋找到這里,說這里風水好。墳地有李聾子看護。
福盛和老張家在這里居住的大院,有人說是后來區(qū)政協(xié),還有人說這里駐防過消防隊。但是確定,后來古冶區(qū)公安局在這里辦公。
區(qū)政府東對面是大堵頭,花園門口是商業(yè)食堂,房屋是油氈簡易屋頂,早晨買油條豆腐腦。區(qū)政府西對面空場,過去是麥茶場,后來是民兵訓練練習射擊的地方。西興街西南解放前叫鬼門關,有劫道人出沒。后來是吉慶街。大堵頭有高家居住。
【三】
原區(qū)政府東是前興街,街道東西方向,路南西有福盛和家人居住。福盛和先人兄弟三人跳著擔子從山東來林東落戶。兄弟三人,一人娶妻生子,生了八個兒子。我下鄉(xiāng)見過他們。
他們買賣做得越來越大。北京有買賣,在北京王府井北出口有他們產業(yè),天津也有買賣。林西大塇也叫局子頭,那里有張家二層樓。
大塇,在林西現在的育英路北端與林西道連接點的丁字路口處,原有一座從林西礦內向南伸出的高架鐵道橋,人們都叫它大塇。大塇始建于何年,根據《開灤煤礦志》一書中的記載推算,林西礦1887年開鑿3號井,1888年出煤同時開鑿4號井,1889年4號井也相繼出煤。1890年唐胥鐵路由唐山礦東延至古冶與林西礦連接。據這些數據論證,林西礦大塇始建于應該是19世紀的90年代初。
大塇用于該礦原煤外運裝車而建的一股利用坡度滑行無動力溜車道。據解放前參加工作的老工人講,因當初設計欠缺,先建的儲煤倉位置所限,這股溜車道必須伸出礦外,這也是開灤煤礦系統(tǒng)唯有裝煤溜車道建在礦外的獨家礦井。大塇上面即有供儲存車皮串道的火車鐵軌,下面又有保障人行通過的塇門大道,這座雄偉壯觀的大塇,可以說是流芳百世的我國早年雛型立交橋。
大塇由暗紅色光面優(yōu)質缸磚壘砌,南高北低走向,出礦約六七十米長,最高約八九米,南端有東西走向的拱型券門6孔,北端與礦南墻連接處還有一個3米多高東西走向的鉆洞子,貫通南門街與廣東街(現已改叫林西道),主要用于馬車通道。這座龐然大物,橋上車輪滾滾,鳴笛聲聲;橋下人流不息,車水馬龍。
大塇的興建,不僅保證了這礦原煤外運,還集聚了林西這塊土地的百業(yè)興起,促使了買賣店鋪,各類門市行業(yè)圍繞著大塇象雨后春筍般的接踵而來。東側有礦南門外經營綢緞布匹、日用百貨、米面油糧、副食雜貨的“四大家”,福盛和、隆茂局、義和局和協(xié)力公司及醫(yī)術高超,赫赫有名的馬家“一善堂”中醫(yī)門診部。西側則是一家換一家的酒館、飯鋪,晝夜經營南食北味,酸辣腥甜樣樣齊全。南端知名店鋪有德遠藥房、閆氏醫(yī)院、瑞興影院和男理女燙的“海云閣”??课鬟叡闶恰靶∩健彪s吧地。國光大戲院、占甲眼科診所和仍留世至今的百年老字號“運亨”照相館咫尺相望。
上海電影制片廠在1956年拍攝,由張瑞芳主演的電影《母親》中,曾取林西大塇作外景,留下了珍貴影像。
應該說當時張家福盛和買賣是十分興隆的。
【四】
前興街西南頂端有小商店,賣油鹽醬醋,也買點心餅干和糖塊。商店門是綠色的,窗戶晚上要用木板遮擋起來,遮擋的木板也是綠色。小商店外東有老劉家,鄰居也挨著老王家,老王家兄弟七人,最早一家住街北。兄長后來搬到南街。我下鄉(xiāng)就是奔著他家去的。他家養(yǎng)羊放羊。王家老人抽煙袋鍋。
老王家東住著姓王一大家族人,兄長活到九十三歲。去年剛離世。他父親在解放前老賣煤點,有八間房半平房。經營雜貨。他們家老人娶家住王攆莊年少女為妻。王家家族解放初期發(fā)生過傳奇且驚心事件,影響家人命運走向。他家人我都見過。
南面街道還有王家隆茂局家族人,他們的后人有和我同學。林西南部有河流圍繞,河流向西蜿蜒流淌,河面有橋,橋是鐵橋,可通往石佛莊。橋西是一片沙土地,沙土柔軟細膩,手撫摸如細軟錦緞,沙土在陽光下泛著金色的光。沙土地凸起,四周是河流、湖泊、濕地,濕地生長著茂密的蘆葦。這里有王家老人看護沙灘。我見過這位老人,面目紅潤,白皮膚,說話聲音如鐘聲般洪亮。他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林西隆茂居的掌柜。他的家產在林西主要分布,及林西大塇東側糧食街老新華書店、糧店、新立街的三八部以西的地方。在北京唐山也有買賣。他家族人至今還在北京生活。他們發(fā)家最早。
老王家義和局最早在林西第三醫(yī)院大院,占地百八十畝。解放后歸第三醫(yī)院。也住前興路南。南街東頭最后一家最早是林西派出所。南街東頭是林二小。過去是老爺廟。
最早,林西有兩座關帝廟,又叫“老爺廟”,為了紀念三國漢將關羽,分別在林東莊(今中興街),和林西莊(今南門街)建起了廟宇。建筑都是用灰砂磚瓦砌成,房架木制結構,紅漆朱門,廟門上方懸掛著“亙古一人”的金色大字匾額。步入廟內,舉目可見生鐵鑄成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個大字和建廟捐款人姓名,以及建廟時間的兩口大鐘。同年,林東老爺廟,同樣被改建為林東國民小學,即后來的林西第二小學,就是今天的古冶區(qū)實驗小學。
前興南街大院南北相通,南出口到第三醫(yī)院。院落三進三出。其中南街有錢人家門口是大門,也叫大車門。
通俗說大車門可以把高頭大馬車趕進院子。大門門檻是活動的,平時橫臥門前擋雨水,車進來,抬起門檻。車進入大院,門檻復位。門口有耳房。當時大車門進入的大車,都是膠皮轱轆車,而當時農村還用鉚釘鉚著的木轱轆大眼車。用膠皮輪胎車家,相當于現在的豪車。
林西幾家大的商鋪,后人小學在林二小讀書,孩子再大了去北京讀書,后來畢業(yè)工作散居全國各地。
【五】
前興街北面街道有米面加工,機器轟隆,聲音很大,那時候不知道是噪音,覺得破碎米面就應該如此轟鳴。
南街還住有老劉家。過去我以為老劉家住橋西街劉家大院。記得新立大街好多人租住他家房子。覺得我們家老房就是買的他們家房產。原來他也住前興街。劉家我心目中是大家買賣。怎么林西“四大家族”沒有他們,他家東是老王家,再向東是老陳家。陳友是前興大隊隊長。我記憶最深刻是陳友隊長帶頭下地勞動。他手背后,拿著鋤頭,走路如風且步伐輕盈。二隊土地有五十畝,機耕地。老陳家向東是老雷家。老雷家北是永興街。我下鄉(xiāng)勞動鋤頭經常放老雷家。前興街北最后一家是教育局印刷廠。
【六】
林西開一下北門有一賣文具的老人,外號蘭鼻子,也有人說是外號黑鼻子老人,學生雖然愛和他玩笑,但都買他家的文具。后來林西中橫街,叫三合成,我的同學是這樣記憶三合成:
有誰記得,在診所的北邊有一所門面,坐東朝西,房屋低矮。因為是公私合營,所以叫“三合成”,是賣文具的,售貨員都是老大爺。我在開一小上學時的第一只鋼筆就是在這里買的,是金筆,價錢不到2元。每天上下學用一塊布包著,寫字時拿出來,用完又包好。盡管這樣精心,有一天課間時一不留神被旁邊的同學碰掉落地,頓時大驚。真乃無巧不成書,那幾天教室正在修繕,課桌鑄鐵桌腿在水泥地上預留孔澆筑地腳螺栓,水泥還干硬,我那只金筆筆尖直接插進了半干的水泥,拿起來一看,什么事也沒有,立刻轉驚為喜。但后來還是丟了,成為遺憾!
開一小解放前,最早分男校女校。
【七】
前興東北是北興。北興街在小橋子北。過去在那里打井,井打不下去了。留下地名叫北井上。北興街東是莊稼地。在現在東工房市場東,下坡,向東有八條路,叫“八股道”。八條路通向各家土地。八股道在巖石巖崖,巖石裸露,不生寸草,及其炎熱。東興東頭路出口,有王家墳墓,路過大車經過這里,都要禱告。祈求平安經過,無災無禍。
前興街北是富貴街,他十多戶有姓李的,那里有老木匠鋪。東北處,二部南出過礦石,有個大坑。前興街北有吉慶街,有姓孟的,有姓盧的。也有姓毛的。向東是永興街,有姓陳的有姓趙姓楊的姓陳姓唐的的居住。花園東是壩坎子,有兩人多高。
前興街向東是中興街,中興街東頭老爺廟是林東前莊.東莊分界線。這里有柵欄,解放前這里還有日本人修建碉堡。柵欄以東就是柵欄林東。俗稱柵子林東。林東有東興村,那里陳姓.鄭姓.韓姓居多。東興街當時不屬于林西管,不屬于石佛莊管,不屬于七百戶管。老爺廟東有大坑。
過去我寫的林東林西分界以小橋子南北路為界,其實有誤,應該更正。準確說,林西分林東林西。林西林東界限是去林西礦醫(yī)院南北大山坡為界。坡西是林西,坡東是林東。這坡道現在還在,就是文化廣場西的一條瀝青小路。林東分前莊.東莊,以老爺廟柵欄為界.。老爺廟位置是現在林西派出所。林西派出所在前興街南北辦公過,在西興街辦公過。
歸納起來說,林西分林東林西。林東又分東莊前莊,在林東柵欄處為界限,柵欄東就是柵欄林東,柵欄西為林東。
【八】
林西和古冶界限是原來京沈鐵路線。過鐵道涵洞,就是古冶。
1889年,由于開平礦務局建立后煤礦的發(fā)展,煤炭產量與日俱增,修建于1881年的唐胥鐵路向東延伸24公里至古冶,并在貯煤北貨場修建了古冶火車站。繼而在1893年,又增修了古冶到山海關段。1894年和1898年鐵路又分別延伸至北京和奉天(沈陽),京奉鐵路正式成形,也由此開始了古冶作為重要鐵路樞紐的歷史。由此推算,那古冶隧道于1893年建立,至今已經有128年歷史。隧道是長條石砌成,無磚。開始走行人,后來改建可以走汽車。走行人時候,路中間有鐵架子,阻擋大車通過。隧道,現在叫鐵道橋,位置和主體結構,一直沒有重大改動。
鐵道橋南端東側,早期無人居住,一片雜草叢生,后來有人筑簡易房,據說是山東人來古冶勞務輸出,也叫山東半島。橋南東北,是開灤第四工房。也叫花園工房,四工房出口路在南端,西端。進入四工房,距離大路一百多米。外面看不到,所以一般人不知道。
為了寫這篇文章,筆者走訪許多老人,積累資料豐富,取舍艱難。為求準確反復核實。但是也難接觸更多當時在林西家族后人,有些事情不能寫。文章跨度上百年,一定還有和事實相悖地方。希望知情人斧正。
吳晗說:我們的歷史是一份珍貴遺產,是值得我們自豪的。由此我們自豪,我們是林西人。
作者簡介:
秋童,男,河北唐山人,就職于金融系統(tǒng)。